2.2.2.4光线适宜
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患儿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人面部。热证、阳亢患儿光线宜偏暗;痉证者,强光可诱发痉厥,应用黑窗帘遮挡。
2.3饮食护理
小儿在生理上“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较差;且生机蓬勃,发育迅逮,这就形成营养需求大和消化负担重的矛盾,加上小儿饮食不知自节,生活不能自理,一旦冷热饥饱失度,脾胃纳运功能易于紊乱,所以小儿脾胃病较多。“脾胃虚衰,百病由生”脾胃失调是导致小儿内伤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儿科护理中,必须加强饮食护理,以保护脾胃为原则。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可酌情给予牛奶、豆类、蛋类、鲜鱼、瘦肉、新鲜蔬菜及水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并注重定时定最,少量多餐,万万不可过量。凡生冷难化之物,尤须慎忌。
3服药护理
按照人体的生理节律选择服药的最佳时刻,可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如:催吐、利湿、益气补阳药宜清晨或上午服;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滋阴养血药宜于入夜服用;安神药和抗皮肤过敏药,一般在临睡30min服下;助消化药宜在饭前10min服下;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30min服;泻下药宜空腹服;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病前服。服药后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做好相应护理。如药剂有毒性或烈性药者,要密切观察患儿面色、脉象、血压及有无呕吐,如发现患儿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剧烈腹痛、大汗淋漓等,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如患者服解表药后,要注意观察出汗情况,并监测体温、脉搏,给予卧床休息,盖好被子,避免吹风,多饮开水,忌食生冷食物,汗出热退即停服,以免汗出过多,损伤精气。
4独特的护理技能
中医护理技术具有器械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掌握、疗效显著等特点,不论是运用在急症患者中还是慢性病症中,都有其奇特的效果[2]。小儿抽搐大发作时,针刺或指压人中、涌泉穴,可缓解抽搐;高热不退无汗者,针刺大椎、曲池、风池等穴,或十宣放血,即可退热。艾炙常用于慢性虚弱型疾病及风、湿、邪之病症,而且疗效显著,应常炙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还具有防病保健作用。推拿疗法,用于腹胀泄泻、脑瘫后遗症、关节不利等,具有健脾和胃、疏通经络、滑利关节等功效。刮痧疗法用于中暑、霍乱、痢疾以及感冒、胸闷者等,有使邪气由里而出、周身气血流畅之功效。
总之,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喜爱和欢迎,我们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中医儿科护理的基本技能,提高护理水平,以适应社会需要。
[1]原所肾,暴连英.《黄帝内经》与中医文化[ J ].医学与哲学,1993,(2) :20.
[2]梁传荣.实用中医护理常规与操作技能[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16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