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疼痛一证,临床极为常见,常以症状或体征出现,历代医家对其病理机制常以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来解释,但从《内经》考究和临床观察疼痛还应与肺,心功能失调以及正邪交争,体质因素有关。
关键词: 疼痛 病机 《内经》 《素问》
疼痛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些病理变化可以引起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疼痛。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某脏腑、官窍或经筋等组织所在部位的疼痛。
对于疼痛的论述,《内经》中所论较多,如《素问·举痛论》、《素问·痹论》和《灵枢》等等,其中以《举痛论》是关于痛证的专题论著,对疼痛的病机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现将疼痛的病机综合归纳如下:
1.不通则痛
《素问·举痛论》中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这是不通则痛的病机基础。无论热邪还是寒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某部的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堵塞不通,均能引起疼痛。无论邪气在经还是在络,在脏还是在腑,只要引起了血不得散,气不得通,那么疼痛就会到来。不通则痛的病机在于邪气阻滞经络,气血运行迟缓,而经脉失于濡养,机体产生痛疼的反映。
2.不荣则痛
《素问·举痛论》中云:“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灵枢·五癃津液别》中也指出:“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后世医家张景岳在《质疑录·论肝无补法》中云:“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凡此皆肝血不荣也。”以上几条均为不荣则痛的记载。不荣则痛的病机在于气血不足,阴精亏损,阳气虚衰,脏腑经脉,四肢百骸失于濡润温养而引起疼痛。
3.肺脏功能失调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何为魄也,“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张介宾在《类经》中对魄的概念作了精辟的论述。张介宾云:“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觉也。”即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主管人的痛痒知觉。肺脏功能失调,魄的处地也受到了威胁,痛觉便会经常侵袭人体。而且肺脏具有朝百脉,主治节的功能,当肺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造成脉道不通,不通则痛。
4.心功能失调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也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包括痈、疽、疖、疔、丹毒等等,疼痛是其主要症状。心为阳脏,在五行属火,主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肤,形成痈肿疮疡。而且疼痛是一种感觉机能,中医认为属于“神”的活动,而神由心所主,而心有主血脉的功能,心与脉相通,是血脉运行的中枢,所以当气血运行障碍时,心必然会有所感受。心感受到这种病理变化则会有疼痛的证候产生。
5.正邪交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伤痛,”如寒湿外袭,营卫伤损,可出现头痛、身痛,给予一定量的按揉,营卫运行畅通,达到温煦肌表的效果,从而缓解疼痛。故《素问·调经论》中说:“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监紧,荣血泣,卫气去,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即外邪侵袭人体,引起营卫不和,正邪剧争,产生疼痛。
6.体质偏衰
《素问·痹论》中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即是指阳虚阴盛的体质,加上风寒湿邪,寒痛显著。而素体阳盛阴虚,感邪后,阴不胜阳,邪气从阳化热,热痛明显。阳虚阴盛体质多应寒而痛,阳盛阴虚体质多应热而痛。
正确全面认识疼痛的病因病机后对临床上指导各种疼痛有重要的意义。对症下药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疼痛的发病原因,应正确的选用疏利之法,滋补之法,调肺之法,养心之法,驱邪之法,调整阴阳的治疗法则,有时还需要几种方法结合治疗。只要辨对病机,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相信一定能为人们解决很多疼痛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