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骨科临床特别是门急诊过程中,经常遇到急慢性软组织创伤的患者。损伤黄药水是根据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去瘀生新的作用组方,配合现代医学药物制作技术制作而成的水剂。2006年12月~2008年8月,我们应用损伤黄药水治疗该类患者50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观察对比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损伤黄药水 软组织创伤
临床资料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有关疗效标准拟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诊断标准,结合《骨伤科学》[3]的筋伤篇总论的诊断原则制定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①有明显的软组织损伤外伤史,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肢体功能障碍;②受伤部位压痛明显,可有皮肤青紫瘀斑,严重者可出现皮下血肿,波动感;③X 线检查无骨折、脱位,临床检查无神经、血管(较大血管)损伤及肌腱断裂者,皮肤保持完整;④病程在2 周以内。中医证候标准(气滞血瘀证)肢体筋脉损伤早期,局部肿胀、刺痛、痛有定处,可在伤处出现青紫瘀斑或血肿,关节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损伤黄药水药物组成:冰片、大黄、黄连(重用)、黄柏、紫草、栀子、薄荷、白矾等加樟脑、苯甲酸钠适量。由中药制剂室制成水剂,最后灌装备用500ml/瓶。
损伤黄药水药物制作:冰片8g、大黄12g、黄连15g(重用)、黄柏10g、紫草12g、栀子12g、薄荷8g、白矾8g、樟脑5g,取生药90g洗净后加水适量,煎煮两次,第1次2小时,第2次1.5小时,合并药液,过滤,静置24小时后再过滤,所得药液低温浓缩1000ml,分装2瓶,灭菌4℃冰箱贮存备用。
呋喃西林、云南白药气雾剂为市售。
临床把患者随机分成二组:1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组 2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组选择合格病例50人,再分2小组,每组25人,分别用损伤黄药水纱外敷、用呋喃西林纱外敷于患处治疗后第3、7、14、28天观察对比疗效。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选择合格病例50人,再分2小组,每组25人,分别用损伤黄药水外敷、云南白药气雾剂外喷于患处治疗后第3、7、14天观察对比疗效。
根据损伤范围将损伤黄药水纱、呋喃西林纱外敷粘于患处,胶布固定,绷带缠绕包扎,24小时换药1次,连续换药。云南白药气雾剂按说明书外喷,喷涂范围以超过损伤皮肤边缘1~1.5cm为宜,轻轻按摩,每日重复3~4次。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与本病有关的药物或有关疗法。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
病情评分法 根据临床表现程度不同,分为3个等级并分别记分。①疼痛:难以忍受3分,能忍受2分,轻度疼痛1分; ②肿胀:同健侧相比,周长≥1cm者3分, 0.5cm <周长< 1cm者2分, ≤0.5cm者1分; ③压痛:轻压即痛或拒按者3分,压痛无拒按者2分,一般压痛者1分; ④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减小30度以者3分, 30~20度者2分, 20度以下者1分。
评价方法 观察指标为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功能障碍。综合疗效判定: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疗效标准判定:治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治疗后总积分< 1分;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治疗后总积分减少2/3 或以上; 有效:症状与体征改善,治疗后总积分减少1/3 或以上;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明显改善,治疗后总积分减少不足1/3。记录各组有效率进行比较。每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统计学方法 各组有效率比较数据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积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
经过统计学分析,各组随治疗时间延长,有效率升高;开放性软组织;织损伤组中损伤黄药水纱、呋喃西林纱经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但损伤黄药水组优于呋喃西林纱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中损伤黄药水外敷、云南白药气雾剂外喷经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但损伤黄药水组优于云南白药气雾剂组。
讨论
急慢性软组织损在中医骨伤科辨证中属于“伤筋”的范畴,多因急性跌、打、扭、挫等外来暴力所致,如治疗不当,或损伤后期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则可转变为积累性劳损。软组织损伤主要病理机制为血瘀气滞,络脉不和。《圣济总录·伤折恶血不散》:“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结不散,则为肿为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伤痛,形伤肿。”均明确指出疼痛和肿胀是软组织损伤后主要的症状表现。损伤于外而伤气于内,气血同源,伤血必伤气,脉络瘀血凝滞,则气机宣通阻遏。损伤黄药水的功用在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络消肿。气行则血行,血活则瘀去,瘀去生新则气血流通,损伤的组织可以得到修复。本方组成冰片、大黄、黄连(重用)、黄柏、紫草、栀子、薄荷、白矾等加樟脑、苯甲酸钠适量。重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去瘀生新,如生大黄具有攻下逐瘀,活血生新之功;所有诸药皆有清热之效,损伤黄药水作为传统中药外用水剂,具有安全有效、使用简便等优点,为临床软组织损伤等肿痛提供良好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42- 34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2- 209.
[3]施杞,王和鸣.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3-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