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积滞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积滞研究进展
来源:互联网 luo | 张银敏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积滞,外治法,综述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按照外治法运用的多少,分别综述推拿、针刺、贴敷、刮痧、拔罐、灌肠疗法在小儿积滞治疗中的应用。

  Abstract: according to how much the use of external treatment, respectively in massage, acupuncture, sticking, scrapping, per cute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nema treatment in pediatric stagnant.

  关键词:积滞,外治法,综述

  积滞是儿科的常见病之一,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积滞相当于西医的“小儿消化功能紊乱”,目前西医治疗本病方法及手段有限,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疗效可靠,且多属于无创治疗,家长与患儿乐于接受,现综述如下。 推拿疗法 高丙南[1]等认为督脉总督诸阳,背部为足太阳膀胱所在区域,第一侧线分布区又是脏腑背俞穴所在的位置,“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采用捏提等法治疗小儿积滞效果较好,起到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作用。郑军[2]等用冯泉福教授的捏脊手法治疗小儿积滞,重点取脾俞、胃俞、肺俞、大肠俞穴,用捏、提、按、揉法刺激督脉、膀胱经,起到平衡阴阳、促进机体消化吸收的作用。宋桂红[3]等认为捏脊疗法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和五脏六腑之气血的作用,采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治疗时从长强穴捏至大椎穴为1遍,再从白环俞沿脊柱两侧1.5寸处捏起,自下向上至大杼穴。隋康民[4]等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承浆既能调任脉,滋阴液,又能助阳明以运化水谷,治疗上采用小儿推拿手法,结合点刺承浆穴治疗小儿积滞,乳食积滞型用清天河水,脾虚夹积则揉一窝风。陈善修[5]认为积滞应分虚实,针对不同证侯采用不同的推拿疗法,用捏脊疗法加特定穴位的推拿,更有利于改善经络的生理作用和调节营、卫、气、血的机能,加速脾胃功能的恢复。实证采用推板门、清大肠、揉板门、揉按中院、揉脐、按揉足三里、下推七节等手法,虚证采用补脾土、运水入土、下推七节、揉板门、足三里等手法。李健民[6]认为食积分为“原发性食积”和“继发性食积”,原发性性食积可以用推拿按摩治疗。食积夹寒型用推法、指摩法、掌摩法、揉法,取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八势穴、足三里穴、脐部及脐周围之腹部;食积夹热型用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取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六腑穴、四横纹穴、外劳宫穴、腹阴阳穴、足三里穴。肖素娟[7]等认为推拿腹部诸穴,可以提高胃肠的血流量,增加腹的温度,增强胃肠的运动能力,起到消食导滞,调和气血等功效,推拿背部具有鼓舞正气、调便理肠之功效,采用推拿背部和腹部诸穴治疗小儿食积腹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王华敬[8]等根据“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纽”的理论,认为脾升肝气和,胃降肺气顺,运用王氏俞募手法治疗小儿积滞,有别于传统的手法。选穴以小儿胸腹部募穴、背部俞穴为主,就近于传统的上脘、中脘、下脘,操作手法以指压为主,点揉为辅,先用指腹轻轻从下脘向下推,慢慢的指压推揉,再逐步将手挪向中脘向下推,再挪向上脘向下推,这样的手法反复做三至五次,由轻到重。张茂亮[9]认为单纯性食积发热是因宿食积滞于肠胃,郁而化热;脾胃为后天之本,且小儿脾胃常不足,治疗时宜采用轻柔的腹部按摩手法治疗单纯性食积发热,且可固护脾胃,易为患儿接受。

  2.针刺疗法

  宋桂红[3]等充分运用临床治疗小儿积滞的特效穴—四缝,认为其具有清热调血的作用,临床上采用点刺四缝联合捏脊、敷脐法治疗小儿积滞,三者结合共起调理脾胃、消食除烦之功。邢彦伟[10]认为“四缝”穴主治食积,刺之可解热除烦,调和脏腑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运用针刺“四缝”配合验方贴敷治疗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取足三里,积滞化热加曲池、大推、合谷,烦加神门。余惠华[11]认为四缝与三焦、命门、肝、小肠关系密切,临床观察发现其有泻心平肝、健脾和胃作用,针之可燥湿生精、驱虫理脾、平衡脏腑阴阳,运用针刺四缝加中药治疗小儿积滞。隋康民[4]等认为针刺机体特定穴位可增加胃肠蠕动及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积滞乳食停积型首先用毫针迅速点刺上承浆穴和双侧四横纹穴,再施以小儿推拿手法。乔学军[12]认为中脘穴为胃之募穴,有调理中焦、健脾化湿、和胃降逆之功,内庭穴有清胃肠湿热、理气镇痛之效。两穴配合针刺,治疗积滞可以有效地将停聚中脘的宿食向下推动,使胃气不上逆而呕止,气滞得行而腹胀满止。郭翔[13]等运用阴中隐阳针法治疗小儿积滞脾虚食积发热,阴中隐阳针法为先泻后补之法。治疗时取足三里、梁门、中脘、天枢、梁丘、脾俞、胃俞、章门等穴,分两组,轮流交替使用。刘克强[14]按顺序选脐周的下脘、右侧天枢、气海,左侧天枢四穴治疗小儿积滞,具有增强胃肠蠕动以及小肠的吸收功能,治疗时进针后先捻转,按顺时针方向,旋转针体直到转不动为止,反方向轻轻松开针体,。

  3.贴敷疗法

  许华[15]等认为脐为先天禀赋,生命之根基,内与肾相通。根据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腹部皮肤薄、肌膜娇嫩,对药物渗透、吸收较快,因此运用中药敷脐配合内治法治疗小儿积滞,服贴药用肉桂、丁香、苍术、焦三仙、枳壳、玄明粉等,共奏清宣消热、温通行滞之功,穴位取中脘、神阙、双脾俞、双天枢,共奏和胃消食、条达胃肠气机之功。姜霞[16]等认为脐是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对药物的敏感度高,吸收迅速。运用中药敷脐治疗小儿食积腹痛,药用枳实、陈皮、川楝子、白芍、大黄、山楂、半夏。邢彦伟[10]认为砂仁、霍香味辛,性温,为醒脾开胃之要药,具有双向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临床上运用王喜聪教授的敷脐法治疗小儿积滞。药用陈皮、砂仁、焦三仙、鸡内金、槟榔、草豆笼、土妙白术、冰片、桂皮、蓉香各等份,共奏消食导滞、醒脾健胃之功。宋桂红[3]等认为药物敷贴神阙穴,既能使药给穴位一定的刺激,调节胃肠功能,药物自身也有消食化积、消胀之功。实证用芒硝、胡椒粉、大黄消食导滞。虚证为主者用神曲、槟榔、良姜醒脾开胃。焦平[17]等用通便散敷脐治疗小儿食积,药用大黄、芒硝、炒莱菔子、芦荟,具有推陈荡故、攻坚通腑之效。

  4.刮痧拔罐疗法

  米继强[18]认为小儿一切实热病证治疗时均可选六腑穴,故刮拭六腑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功效。治疗时先刮督脉,然后刮足膀胱经第一侧线之背俞穴,重点刮拭脾俞、胃俞、膈俞。清热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如三关穴可以改善气血虚弱,具有调气调血的作用,小儿六腑穴及三关穴合用能调节阴阳平衡,防止过热或过凉,伤其正气。李香玉[19]等认为刮痧具有疏经活络、活血化瘀、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并创立了无痛点压刮痧疗法治疗小儿积滞,因手法轻柔、无痛苦,患儿乐于接受,刮痧的同时在脾俞、胃俞等穴位进行重点点压,可刺激局部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清脏腑内热,具有消食导滞功效。周一敏[20]等认为背部膀胱经在走罐时能使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强,治疗积滞时用闪火法将罐拔于大椎穴处,而后沿着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路线直推,下至脾胃俞穴处,重复2-3次,再将罐定于背部腧穴上,留罐数秒至3分钟,具有直接去除寒湿,激发脏腑精气,达到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气机的作用。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新疆警察学院学报》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杂志,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5-1299/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农村经济与技术《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村经济与技术》是由贵州省农业办公室;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办的农村刊物。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传播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推动...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创刊,双月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来源期刊、科技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
火箭推进《火箭推进》
《火箭推进》杂志,于197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436/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工艺与材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免疫学会和第四军医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免疫学专业学术性期刊,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光子技术《光子技术》
《光子技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