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它为病情进展和治疗干预提供客观依据。科学的血糖监测方案,能够指导血糖控制达标,延缓并发症的进展,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节省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1]。因此,作为血糖控制效果监测的常用方法之一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的规范使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为规范检测流程,提高检验质量,中华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在2016年共同制定了《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此共识适用于便携式血糖仪的各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目的在于为便携式血糖仪操作及管理提供临床检测和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建议和工作流程,使便携式血糖仪的临床应用更加科学、合理、准确和规范,最终提高检测质量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POCT检测;血糖仪
POCT检测是在患者近旁使用便携式仪器进行的检验,操作简便,使用方便,可快速得到检测结果,有助于缩短检测周期、改进治疗效果和提高医疗效率,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3]。采用便携式血糖仪的血糖监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我院以内分泌科为代表,在严格执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血糖仪管理方法及操作制度。首先为了保证血糖仪的精确测量,以下情况需要校准血糖仪:第一次使用时;使用新的一瓶试纸时;怀疑血糖仪或试纸出现问题时;血糖仪被摔时。校准方法:使用已知浓度的模拟血糖液校准,模拟血糖液在开瓶后三个月内有效,不宜储存在高于30摄氏度的温度,也不宜冷藏或冷冻。另外,血糖仪测试区内不能有血渍、灰尘等污染物,宜用软布蘸清水轻轻擦拭,不用清洁剂或酒精等有机溶剂清洁血糖仪。测血糖前应检查血糖仪是否功能正常,电量是否充足;血糖试纸是否保存在0-30摄氏度干燥阴凉的地方,试纸是否在效期内,有无裂缝和折痕等;确保血糖仪上的号码(批号)与试纸号码(批号)一致等。在控制院内感染方面,强调2个病人间监测时血糖仪的消毒和手消毒,应做到针头和带血试纸的及时丢弃及处理,从源头杜绝感染的发生。每次监测完毕,血糖监测结果均由医护人员统一登记在病人的床旁血糖监测表上,并每天一次登记在病历上,做到及时准确。还要了解影响因素,静脉滴注葡萄糖会使结果偏高,大量输液也会影响测定结果。血糖仪测血糖时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操作前,医护人员应洗手、备齐并检查相关用物(包括血糖监测仪、匹配的血糖试纸、采血针头、消毒棉签、消毒液、记录本和笔、污物桶、锐器盒、干洗手液等),检查和消毒病人手指,消毒液待干后采血。根据手指表皮的厚度选择采血针,去掉保护帽,将末端紧压皮肤,摁下按钮。用试纸吸取血液后,应用干棉签轻压病人手指针眼,采血后充分压迫止血1~2分钟,将采血针头弃于锐器盒。翻转病人手指,轻轻挤压手指两侧,使血量足,忌过分按摩和用力挤血。从仪器上取下试纸,将测试区侧面紧贴血滴吸血,观察血液布满测试区(试纸测试区完全变成红色),立即将试纸插入血糖仪,读取血糖值时不挪动试纸条或晃动血糖仪。血糖检测操作规范流程如下:一、测试前的准备:1.检查试纸条和质控品贮存是否恰当。2.检查试纸条的有效期及条码是否符合。3.清洁血糖仪。4.检查质控品有效期。二、血糖检测:1.选用75%酒精消毒采血部位,不可选择其他对检测有干扰性的消毒剂,例如碘伏。2.待酒精干后、方可进行采血。3.采血针穿刺皮肤后,轻压血液自然流出,用消毒棉球轻拭去第一滴后,将第二滴血液滴入试纸区上的指定区域。穿刺皮肤后勿过度用力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样造成结果产生偏差。4.测定结果的记录包括被测试者姓名、测定日期、时间、结果、单位、检测者签名等。5.出现血糖异常结果时,应及时分析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处理措施,例如复测、复测质控后重新检测、复检静脉生化血糖、复测后通知医生干预等。
影响血糖仪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血糖仪检测的是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在空腹时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值会略高于静脉血糖,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在空腹时较实验室数值低12%左右,在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值与静脉血浆糖较接近。由于末梢毛细血管是动静脉交汇之处,既有静脉血成分,也有动脉血成分,因此其血样中葡萄糖含量和氧含量与静脉血样是不同的。由于血糖仪采用血样大多为全血,因此红细胞压积影响较大,相同血浆葡萄糖水平时,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增加,全血葡萄糖检测值会逐步降低。若有红细胞压积校正的血糖仪可使这一差异值减到最小。目前临床使用的血糖仪的检测技术均采用生物酶法,主要有葡萄糖氧化酶(GOD)和葡萄糖脱氢酶(GDH)两种,而GDH 还需联用不同辅酶,分别为吡咯喹啉醌葡萄糖脱氢酶(PQQ-GDH)、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FAD-GDH)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NAD-GDH)三种。不同酶有不同的适应人群,应该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用不同酶技术的血糖仪。GOD 血糖仪对葡萄糖特异性高,不受其他糖类物质干扰,但易受氧气干扰。GDH 血糖仪无需氧的参与,不受氧气干扰。FAD-GDH 和NAD-GDH 原理的血糖仪不能区分木糖与葡萄糖,PQQ-GDH 原理的血糖仪不能区分麦芽糖、半乳糖等糖类物质与葡萄糖,内源性和外源性药物的干扰,如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氧气、麦芽糖、木糖等均为常见干扰物[4]。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糖值会有一定偏差,pH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可对血糖仪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但是经过改良的葡萄糖氧化酶就不会受氧气、维生素C等还原物质的影响,也不会受麦芽糖、木糖、半乳糖的影响。临床出现便携式血糖仪结果与实验室结果偏差较大时,尤其是发生低血糖事件时,应考虑临床症状以及用药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可能影响。
目前,市场上的血糖仪品牌繁多,质量也良莠不齐。作为医院应尽量选用质量性能稳定的血糖仪;不同品牌的不同规格的血糖仪因设计原理不同,试纸条不通用,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按照《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5]中要求的“同一医疗单元原则上应当选用同一型号的血糖仪”进行配备;同时还应考虑到各医疗单元病种及用药的情况,选择使用合适酶技术的血糖仪。在便携式血糖仪进入临床之前,为保证血糖仪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每台血糖仪都应进行了生化分析仪的比对,并且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比对方案可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EP9-A2文件《用患者样品进行方法对比及偏倚评估》和卫生部《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具体方案为:选取血浆血糖质量浓度分别在1.7~2.8 mmol/L、2.9~6.1 mmol/L、6.2~8.3mmol/L、8.4~13.9 mmol/L、14.0~22.2 mmol/L的样本各一份,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标本编号为ABCDE,然后按照ABCDE、EDCBA的顺序进行测定,每个标本测量两个值。数据处理按照EP9-A2文件中的“用患者样品进行方法对比及偏倚评估”进行相关回归实验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处理。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内;当血糖浓度≥4.2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20%范围内。5个样本中通过率>80%为通过实验,反之则不通过,该血糖仪不能投入临床。由检验科联合生产厂家共同制定便携式血糖仪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手册,内容包括仪器的基本原理、使用管理规定、标本采集规程、血糖检测规程、质控规程、检测结果出具规程、废弃物处理规程、维护保养规程等,印制成册发放到临床使用科室。临床使用中,护理人员是便携式血糖仪的主要操作者,护理人员能否了解所使用血糖仪的检测原理,熟悉其性能及操作流程,了解其相关的管理规定和使用规范,将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治疗效果。因此组织血糖仪厂家技术人员、检验科医师及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对全院的护理人员,重点针对便携式血糖仪SOP文件进行培训并考核,考核合格经血糖仪管理小组发授权书,方可进行病人标本的测定和报告的发放。在每个医疗单元中指定一名专职人员负责便携式血糖仪的维护保养及定期的质量控制。由厂家提供配套质控品,每天测试标本前做高中低3种浓度的质控,并记录在专用的表格。血糖仪管理小组每月将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如有失控,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对应措施。医疗设备处联合检验科每6个月做一次生化对比实验;每年参加一次卫生部临检中心的便携式血糖仪的室间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