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探讨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患者,分析腹泻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48)及对照组(n=48),对照组患儿采用乳酶生片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住院时间≥10d、年龄<3岁、抗生素≥2周、使用激素、入侵操作等均为小儿肺炎腹泻诱发因素;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有效率77.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警惕相关危险因素,给予微生态制剂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腹泻;诱发因素;微生态制剂;临床效果
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多数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过敏反应等所致的肺部炎症,可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患儿健康生长发育。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但长期应用抗生素易破坏患儿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腹泻,进而加重病情,严重者出现死亡。因此加强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控制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针对96例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患者,积极探讨诱发腹泻的因素,并分析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小儿肺炎继发腹泻患者为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32±2.08)岁。入选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经胸部X线、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均确诊为小儿肺炎,住院后3d内排便次数≥3次/d,或大便不成形者,家属了解治疗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7d接受抗生素治疗;入院时存在腹泻者;合并胃肠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疾病者;家属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我院96例患儿经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均衡性较高。
1.2 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给予对症处理,脱水较轻患儿,补充盐液,严重者及时进行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照组患儿给予1~3片乳酶生片(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304)口服治疗,每日3次,1个疗程为7d。观察组患儿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给予1~3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商品名: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50032)治疗,将胶囊粉末与温水、牛奶混合服用,每日3次,7d为一个疗程。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能使用其他抗生素,合理饮食,禁辛辣、生冷、油腻之品,注意休息。
1.3 评价指标
参考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疗效评估指标[2],规定显效:治疗3d后,排便次数、性状全部恢复正常;好转:患儿排便次数和粪便性状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排便次数、粪便性状无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病例总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对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使用激素、抗生素、入侵操作等因素进行分析[3],探讨诱发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中作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析,前者通过(n%)表示,后者通过(`x±s)描述,独立样本经t检验,数据差异经x²检验,如果结果为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小儿肺炎继发腹泻诱发因素分析
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岁、住院时间≥10d、使用激素、入侵操作、抗生素≥2周等因素,均能诱发小儿肺炎腹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诱发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相关因素分析 项目 腹泻例数 构成比 x² P 性别 3.1250 0.0770 男 54 56.25% 女 42 43.75% 年龄 - 0.0000 <3岁 86 89.58% ≥3岁 10 10.42% 住院时间 68.0711 0.0000 <10d 20 20.83% ≥10d 76 79.17% 使用激素 54.2465 0.0000 有 73 76.04% 无 23 23.96% 抗生素≥2周 - 0.0000 有 89 92.71% 无 7 7.29% 入侵操作 63.2588 0.0000 有 75 78.12% 无 21 21.88% 2.2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组别 显效 好转 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 36(75.00%) 7(14.58%) 5(10.42%) 43(89.58%) 对照组 19(39.58%) 18(37.50%) 11(22.92%) 37(77.08%) x² 25.6365 13.6383 5.6241 5.6241 P 0.0000 0.0002 0.0177 0.0177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多与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感染所致,可累及多个系统,如神经、循环、消化系统,表现为发热、烦躁、咳嗽、食欲下降、呕吐、呛奶等症状,影响患儿健康发育。一旦发生小儿肺炎,患儿抵抗力下降,病原体毒素损害其胃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渗透压升高后,出现水样腹泻,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儿童,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大大增加了腹泻发生风险。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不仅会杀灭病原菌,还会杀灭胃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影响肠道黏膜吸收、消化、分泌等功能,引起腹泻[4]。因此临床应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并不断研究诱发腹泻的相关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规避相关因素,可确保治疗效果。
我院对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入侵操作与否、激素和抗生素使用与否等进行分析,发现年龄<3岁、住院时间≥10d、存在入侵操作、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小儿肺炎患者,其发生腹泻风险较大。年龄越小,其胃肠道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感染,感染后增加胃肠道负担,进而发生腹泻;住院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大,易引起腹泻;激素和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大,腹泻发生率较高;入侵操作增加了医源性感染发生率,进而导致腹泻发生[5]。
我院针对小儿肺炎继发腹泻者,采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89.58%,较对照组77.08%明显提高(P<0.05),说明培菲康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儿身心痛苦,疗效显著。培菲康中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菌[6],可有效增加肠道益生菌数量,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加快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正常发育,进而降低腹泻发生率;同时对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达到保护肠道生物屏障的作用。
综上所述,影响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尽可能规避相关因素,并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疗效安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富元,刘瑞芬.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21(28):113-114.
[2] 侯丽影,李晶.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5(14):69-69.
[3] 江霞辉,邓松青,柯华寿等.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相关因素分析及微生态制剂的预防作用[J].海南医学,2014,22(10):1451-1453,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