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自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其中53例患者单纯采取手法复位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53例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综合评价患者的愈合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45%,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71.70%;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桡骨的活动功能及患者的预后,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作为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关键词: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效果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挠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作为最常见的腕部骨折之一;以腕关节疼痛、腕部肿胀压痛及活动受限作为主要临床表现[1]。由于腕关节活动频率高及对恢复效果要求高,治疗不完全易导致骨折愈合不良、腕关节畸形及功能受限,影响腕关节的自由活动度。手法复位作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较差,难以维持最佳复位,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不利于巩固骨折愈合效果。随着外固定支架广泛应于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有利于骨折病灶处保持良好的解剖结构。对此,为进一步提高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其中53例患者单纯采取手法复位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53例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作为观察组;对照组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范围23.6~59.6岁、平均年龄36.4±3.5岁;伸直型骨折25例、屈曲型骨折18例、巴尔通骨折10例;观察组53例,其中男27例、女26例;24.4~58.7岁、平均年龄35.8±3.6岁;伸直型骨折26例、屈曲型骨折19例、巴尔通骨折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患者取端坐位,术者双手握住患侧手的大小鱼际,助手环抱前臂,进行拔伸牵引治疗,根据骨折类型,进行确定向上或向下成角折项;根据骨折端侧移方向,在牵引下向远端尺侧挤压或桡侧挤压;观察组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第二掌骨和桡骨;先拧进两枚直径4mm的桡骨螺钉,再拧进直径3mm的第2 掌骨螺钉,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将腕关节固定于特定位置,锁紧螺丝。
1.3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根据Cooney 腕关节评分标准,综合评价患者的愈合效果,从疼痛程度(25分)、功能状况(25分)、活动范围(25分)、握力水平(25分)方面进行Cooney 腕关节评分;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分为优、良、合格及差四个等级,Cooney 腕关节评分90~100 分为优,80~89 分为良,70~79 分为合格,小于70 分为差[2];骨折愈合优良率=(优+良)/治疗总例数×100%[2]。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指标对比 组别 掌倾角(°) 尺偏角(°) 桡骨短缩长度(mm) 对照组 治疗前 -12.42±2.64 14.96±2.03 4.77±2.25 治疗后 9.84±1.73 19.62±1.78 1.96±0.92 观察组 治疗前 -13.20±1.84* 15.26±1.98* 4.90±2.41* 治疗后 12.2±1.95# 23.63±2.14# 1.60±0.74#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2.2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45%,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71.70%;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优(例) 良(例) 合格(例) 差(例) 骨折愈合优良率(%) 对照组 53 17 21 10 5 71.70 观察组 53 26 23 3 1 92.45 χ2 13.629 P值 0.023 3 讨论
手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原则为恢复腕关节的运动功能、保持腕关节的稳定性、避免并发症发生及改善病灶的预后[3]。手法复位作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通过压住骨折远端向远侧推挤、折顶挤压及纠正重叠移位,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改善桡骨短缩长度[4]。但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病症复杂,影响因素多,单纯采取手法复位治疗的疗效缺乏特异性,疗效与手法复位术者技巧、适应症选择、定期复诊检查及合理的功能锻炼密切相关。在手法复位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基础上,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通过外固定支架固定第二掌骨和桡骨,可有效纠正桡骨短缩长度,使患者早期活动及促进病灶处血液循环。陈凌云[5]研究认为,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巴尔通骨折的疗效较好,可增大桡骨远端短缩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继发性疾病及关节能力障碍的发生风险。此外,有关报道,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稳定性及关节灵活性较好,可防止关节强直性功能障碍,手术创伤性小、安全性高及操作简便。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45%,显著大于对照组71.70%;提示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桡骨的活动功能及患者的预后,提高骨折愈合质量,作为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勇,瞿懿,孙振中等.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9):834-836.
[2]王彦东,杨智泉,党培业等.中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1):1041-1042.
[3]谭平先,叶淦湖,侯之启等.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1):35-37.
[4]蔡伟雄,李昊为,李小敏等.探讨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采取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2(17):68-70.
[5]陈凌云,胡勇斌,卢伟民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4(52):9083-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