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少耕地,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圭叶村坐落在深山峡谷中,人均田面积仅0.38亩,且密聚溪边,易受水灾袭击。1965年洪水,冲走民舍数间和数株千年古树,溪边稻田大多被毁。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由于溪中洪水泛滥且又没有防洪设施,1970年代在村边开垦的30多亩“大寨田”已被冲毁所剩无几;1969年遭龙卷风袭击,多数屋顶被掀,百余株古风景树被吹翻或拦腰折断;1971年发生火灾,全村房屋仅存1栋。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还表现在,村边仅有可供作培育秧苗用的20多亩“秧田”,其余稻田都是在距村子有4公里远的高高山顶上,一处名叫“老桃”,另一处名叫“别六”,还有部分零星稻田分布在离村子至少有3公里远的其它山旮旯,耕作特别是春种和秋收大忙时节极其费时、费力,所种所得极其艰难。如,村民不论是在“老桃”,还是在“别六”所种植的水稻,仅秋收稻谷一项,一个大劳动力一天也仅能打来两挑稻谷约100公斤,价值也不过是当天的劳动所得。如再加上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和春耕的投入,就“得不偿失”。农村有谚语说:“远田不富人”,我看象这老桃、别六不通公路,全靠人工搬运就更不但不富人,而且是累人了!
2、森林禁伐,作为村民第二支柱产业的林业经济支柱枯竭,家庭收入锐减。
圭叶村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林业为次,最近几年主要靠外出打工取得取得收入。我父亲是在圭叶村长大并曾在镇政府工作多年的县直某机关干部,对圭叶村的历史了如指掌。据他介绍,圭叶村的先民是在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由天柱县渡马乡几经迁徙至乾隆初年到这里定居的。他们之所以相中圭叶,就是看中村前这条常年不竭的圭叶溪,这在没有公路、汽车,全靠肩挑背驮的清代,处于边远地区深山老林,有条小溪就等于傍上了“公路”、“铁路”甚至是“高速路”。因此,圭叶村的祖祖辈辈,直到与他同龄(46岁)以上年纪的男子,都是一流的伐木工、放排手。1980年代及其以前,圭叶溪里一年四季漂满木材。男子多以砍木、放排为生,木材沿溪下放至八卦河,扎成挂子排,经小江放至锦屏县城甚至湖南省洪江县,也有个别从事贩木。圭叶老辈人,大多谙熟圭叶溪至小江到锦屏县城水路上的急流险滩。
2000年,锦屏县开始全面实施森林禁伐后,圭叶村群众靠出售木材、承接周围村寨伐木、放木下河(溪)的收入来源中断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须知,仅此即是村中青壮年男子每年夏、冬两季农闲时的主要产业。加上正常耕种,1个男子即可养活5口之家。因此,至今还流传有“篙子下水,家人夸嘴;篙子上岸,家人饿饭”的歌谣。我爷爷及大伯、二伯们每每谈及圭叶村以前的林业特别是砍木、放排时,总是流露出激动和自豪的神情,甚至拿出至今还保存的我曾祖父做木商时用的“谭讫”斧印以及他们曾专用于砍木、运木的斧子、牛钉、牛绳、木杠。
3、经济基础薄弱,脱贫路径少,抗风险能力差,每每有点创业路径也难成气候。
圭叶村如上述农业“得不偿失”和林业“经济枯竭”后,现在主要靠外出打工取得经济收入。可是,这对于上了40岁以上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那也不切实际,因为这样年纪的人外出打工没人要,只有呆在家里受穷。2008年猪肉价格猛涨时,村中有谭元乡等5个人贷款合伙办起了养猪场,可当开始有生猪批量出栏的时候,猪肉价格下滑,后来养猪场不得不散伙低价转让,至今他们每人还为此背上了3万多元的贷款。尽管如此,当初养猪场创办得正起劲时,县政府某位领导莅临考察后,说圭叶村不适合发展养殖业。其理由是圭叶村虽距锦屏县城有40多公里远的水路,但因是处于小江河上游即使办一个养猪场也会“污染”县城的饮用水源。这样,也就无形中给他们这个养猪场关闭了政府扶持之门。
再如,村中上了年纪的谭洪镇、谭俊壁等中、老年人,他们认为适合自己的创收门路是养牛,经过10多年的打拼,养牛也算是小有规模,他们也从中获得了些许收入贴补家用。可是,当他们所放养的牛群在当时镇畜牧站防疫人员看来是“疑似口蹄疫”,于2009年9月24日遭捕杀,每对母子牛仅得到4000元补偿款时,他们开始萌生的那点靠粗放式养牛“发财”的肥皂泡也被早早地吹灭了,因为那点补偿款只够买1头小牛犊。而要想将这样的小牛犊养大后再生仔成1对母子牛,至少要等3年!尽管这样,被捕杀牛的那8户中已有6户又用所得补偿款各买回了1头小牛犊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还有谭俊壁、谭俊滔2户至今连个小牛犊都还买不起!他们为了大多数人特别是国家的利益,没有怨言,可是所得的补偿费也太低了。
4、缺乏劳动力,而且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全村共有劳动力286人,户均劳动力约2人,劳动力占全村总人口的51.6%,其中外出务工263人。目前,村中仅存“妇幼、老弱、病残部队”留守,缺乏劳动力,是致使该村群众贫困的又一因素。调查中发现,虽然该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初中毕业甚至未毕业的青年大部分已外出务工,而在家务工的均为年纪较大的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他们对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是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也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增加没有多大的贡献。
5、缺乏领路创业、发展经济的“达人”, 群众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调查中发现,全村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等领路创业、发展经济的“达人”。由于村中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如贫困户谭洪发,每年就只会给家门口的那半亩稻田灌水养鱼,可就从没有看到他从田中取得鱼来食用或出售。有部分贫困户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靠、要国家的扶贫救济思想严重。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啊!
6、村干部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村级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中,很多群众对现任村支委、村民委“两委”领导班子颇有微词,认为有的好酒贪杯,不管正事;有的又胆小如鼠,得过且过,村干部在群众中缺乏凝聚力、号召力,甚至存在软弱、涣散等问题,没有发展全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清晰思路,一味强调资源缺乏、人多地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没有面对现实寻找发展全村经济的项目和路子。
四、几点建议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据此,对圭叶村扶贫、开发提如下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