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机械与建筑工程 >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互联网 sk006 | 顾小丽
【分  类】 机械与建筑工程
【关 键 词】 辅导员队伍     困境     路径选择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的发展与壮大。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的俱增,学校管理规模的扩大,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似乎陷入了瓶颈状态。各高校呈现出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职责不明确、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迷茫等现象。要使辅导员队伍从这些困境中走出,必须健全辅导员考评、晋级体系;辅导员要成为专业型人才;完善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 辅导员队伍 困境 路径选择

  一、历史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

  六百多年前,英国高校开创导师制度,自此导师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英国高校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英国大学对每一位入校的新生都会安排导师(Tutor),每一位导师都是学校从事教学的教师,他们都会被分配负责5-20名左右的学生,导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而且要负责学生生活上的事务。导师主要的职责体现在:一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学业上的辅导与帮助,例如选课、对使用参考文献的指导、如何准备考试等方面;二是对在校学生生活方面上的帮助,例如定期的谈话与交流、处理学生在生活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三是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导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给学生各方面的参考意见及提供各种就业技巧等。英国导师角色定位明确,是开展学生事务工作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可以看作是高校辅导员的雏形。

  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由来已久。1931年,我党在江西瑞金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即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就设有政治指导员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这个时候的政治指导员制度为培养优秀的军事干部做出了杰出贡献,是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萌芽。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先生率先提出在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员,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制度的实施,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力量,工作得到了明显加强,也从中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现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开端。

  二、现实状况下辅导员队伍所面临的困境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积累壮大。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与日俱增,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

  1、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

  据有关数据统计,多数高校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应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要求,事实并非如此。普通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平均为1∶280,最高为1∶130,最低为1∶416。有的高校内部各院系之间辅导员配备数量不平衡,有的院系师生比1∶100,有的则达1∶700左右。辅导员配备失调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2、辅导员职责不明确

  高校里流行一句话,“只要是学生的事,就是你辅导员的事”,辅导员是干什么工作的?可能辅导员自己现在也搞不清楚了。高校辅导员由于身处一线,经常和学生打交到,导致很多非本职工作任务加到他们身上。这样的结果是辅导员的工作量不断累积,他们的健康水平和学习能力日渐下降。由于学校没有能够明确,至少没能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按其工作任务履行职责。目前,多数高校管理机制不合理,辅导员处在一种多重管理的状态下,由于辅导员岗位处于学校管理结构的最底层,学校的党政各级管理机关,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并且辅导员因人事上归院系管理,辅导员又承担了院系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工作和行政事务。

  很多高校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处于盲区,即辅导员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的定位到底倾向哪里?是应对学生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学校没有明确的定位,社会没有统一的看法。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①]辅导员的多重身份、多重考核,这必然导致他们工作的“虚位”、“缺位”、“错位”,不能将精力完全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更谈不上创新研究,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指导。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九零后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上容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没有足够的精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势必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这样是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长期发展与建设。

  3、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迷茫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辅导员中有百分之三十多的人认为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满意的选择;百分之六十多的人认为该工作不被理解、社会地位较低、没有前途;还有少部分人认为辅导员岗位仅是谋生的手段。辅导员外出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甚少,有些高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不能与同等条件的专任教师同步解决;有些高校实行职员制改革,出现辅导员不能评定职称等等现象。这些状况使得辅导员在岗位工作2至3年后,普遍感觉前途渺茫,希望转向教学或其它岗位。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特点。辅导员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少,心甘情愿做辅导员的就更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热情,职业倦怠,管理活动缺乏创造性。辅导员面对繁重而清贫的工作,对自身岗位的职业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陷入一种较困难的处境。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1、健全辅导员考评、晋级体系

  改革辅导员晋级考评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定以能力和业绩为主的考核办法及激励机制。高等学校应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职教师同等待遇,待遇问题解决了,才能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2、辅导员建设专业化

  教育学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定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这里的专业化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群体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职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二是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应有的水平,拥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这一群体从业的基本依据;三是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②]洪盛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考》中指出,“一名辅导员只有形成专业特色,才能最终走向成熟,专业自我的形成以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理想的树立作为三大支”。[③]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基础,辅导员要像专业任课教师一样长期稳定的工作,并从中找到归属感。只有在工作中获得职业感、事业感,才能使辅导员自觉地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奋斗一生的一项事业。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科学健身《科学健身》
《科学健身》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
山地学报《山地学报》
《山地学报》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516/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山区发展、...
精细石油化工《精细石油化工》
《精细石油化工》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179/TE,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中间体...
现代视听《现代视听》
《现代视听》杂志,月刊,于197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管,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研究所;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
化纤文摘《化纤文摘》
《化纤文摘》(双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主办。 《化纤文摘》化纤工业文摘刊物。以题录、简介及文摘的形式大量报道国外有关化纤工业的科技文献资...
中医药学报《中医药学报》
《中医药学报》杂志,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193/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实验研究...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