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证书风和能力的要求,对能力的定义、质、量、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党的执政能力进行了说明。
关键字:能力 证书风 执政能力
引言
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有关能力的词,比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具有上百年的历史,今天成为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有此成绩,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第八任总裁——杰克韦尔奇的正确领导。他在职期间,改变了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改变了死气沉沉、形式主义的 “官僚气息”,精简了复杂机构,向竞争对手展开了猛烈的广告宣传战,这些,都体现了能力。
德国的哲学家米切尔.蓝德曼这样说过:人较动物而言,在本质上是非决定的,此即人的生命并没有遵循事先决定的路线,事实上自然只是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一半尚待人自身去完成[1]。这里,对人的能力的内涵也进行了概括。
为此,依照哲学家的观点,能力是这样定义的: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质、能量、熟练水平。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左右社会发展和人生命运的一种主导性的积极力量[2]。能力即“能够为之”之力。
一、能力的“质”
依照能力的定义,对能力的“质”可以进行以下分析:第一,能力是与活动分不开的。它既是在活动中得到培养的,又是会对活动进行正确指导、影响其结果的。一项活动的难易举办程度直接对活动筹划者的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它既需要具有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活动筹划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一般能力,又需要具有产品销售的能力、快速运转资金的能力、预知前景的能力等特殊能力。第二,活动是否顺利进行、其效率是高还是低,直接受能力的影响。因为活动筹划者的能力对活动的开展程序起着制关重要的作用。他(或她)对活动的开展步骤进行着掌控。第三,活动的进行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作用,只有一种能力起作用是不够的,它只能涉及到活动的某一个部分而其他的部分则因为能力的缺乏而无法进行,最后导致活动出现多种病端。
另外,能力的定义也把它与别的概念区别开来。它反映了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由于人的意识而产生的,是人类根据某种需要而主观规定的。这样,它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活动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必须由活动实践来表现而不能孤立的体现于客观现实中,这也遵循唯物辨证法的观点。
从上面可以知道,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先天素质。
一个人出生时,他的生理机制(如大脑,心脏等)就由遗传和在母亲肚子里的早期发育决定了,这些给了它后天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由它导致了个体差异(主要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出现。比如,我们大脑的发达程度决定了我们的智商的高低,我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决定了能力培养的快慢、单方面与多方面等。
2.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对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教育环境的好与差等直接影响到学的知识的多少),在人的智力开发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学会了关心人的能力,亲情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学会了获求知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协作互助的能力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会了工作的能力,求生存的能力等。
3.活动实践。
活动实践是培养一个人的能力的关键因素,人的能力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如,对一件事情,要使它达到预期的结果,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这时,原来不具备的能力就可以在这个紧张而有序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虽然在初始阶段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竭尽全力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能力的“量”
哲学上对事物的量是这样定义的:事物的量是事物所具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其规定性。
能力是个抽象的概念,关于它的量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能力的“量”即能力的广度与发展水平。这里的广度就是指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横向的。而发展水平则是一种能力的强弱水平的度量,是纵向的。在心理学上,经常用智力测验的方法来定义能力的“量”,但这种方式只是对人的一般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的了解。另外,可通过特殊能力测验法来对其它能力的了解。比如,在一个公司,可以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对相同数量的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测试,用得到的结果来判断他(或她)的市场操纵能力等特殊能力。从科学的角度,这两种方法都是合理的,当然别的合理的方法也可行,它们的测验结果直接体现了能力的“量”。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一些公司或单位在招聘它的员工时,由于曲解了能力的“量”的表达方式,导致了只用一些表面的东西来判断某个人的能力。为此,社会上出现了一股 “证书风”。不管是在哪个行业,都要讲究证书。在学校,要讲荣誉证书。在招聘现场,要讲阅历证书,过级证书,获奖证书等。在生活中,要讲驾驶证书,厨师证书等技能证书。这样,许多人整天只顾着考证,只要能拿到证书,花太多的钱也无所谓。于是,出现了“走后门”的词。这里,他们把一个人拿的证书的多少、等级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标准。这显然把能力的“量”的内涵搞错了,虽然证书是判断能力的一种方法,但那只是证明了在获得证书时达到了某种标准,而无法保证在后来的实践活动中能否把能力表现出来。况且,在考证时的操作过程也有一定的弊端。证书没有完全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它只起了理论证明的作用,而能力应该用活动实践来表现。
三、能力的“度”
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然而,能力的度可以这样来定义:能力的发展界限,能力高低程度的界限,能力的综合水平界限。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提高的,故只要人参加社会实践,多次进行某种能力训练,他的能力就应该很快的提高,且无法确定它的上限,只能判断它在某一阶段的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能力有限”,“前途无量”等字眼。我想,这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没有哲学意义。所以,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判断能力的“度”。
另外,质变是质的一种改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即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运动。它们之间遵循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进行着新的量变,即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3]。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度”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事物的“量”在变化过程中达到“度”的条件时,就会引起“质”的变化。所以,“度”起着‘开关’的作用,它控制着“量”与“质”。能力的质变与量变也遵循着质量互变规律。它们的转变是由于能力的“量”达到了能力的“度”的要求,引起了能力的“质”的变化;新的能力的“量”转变为新的能力的“质”,新的能力的“质”又成为新的能力的“量”的基础,这样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