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船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常常带来较高的污染风险。本文在分析我国水上交通环境安全的现状和2009年船舶水上污染事故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减少我国船舶污染事故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船舶污染;防污染监督;应急能力建设
Abstract: The ships play a great favor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bring the high risk of pollution risk frequently. This article analyses on the aquatic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the ships pollution incident tendency of 2009, proposes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to reduces the ships pollution.
Key words: Ships pollution; Ships pollution surveillance; emergency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作为历史悠久的运输手段和重要运输方式的水上运输得到迅猛发展,船舶海上运输更被称为“世界贸易载体”,承担着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船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常常带来较高的污染风险,全球重大海上溢油事故频频发生。我国作为航运大国,历史上同样是污染事故高发。当前,航运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给我国水上环境带来新的挑战,全面分析2009年的船舶水上污染事故趋势,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全和清洁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水上交通环境安全分析
1、我国通航水域船舶交通流密度仍保持在高位,船舶污染事故风险依然较高。
近几年来,我国港口吞吐量连年增加。2005年为49.1亿吨,2006年为56亿吨,2007年达到64.1亿吨,2008年为58.9亿吨(见表1)。虽然2008年比2007年有所降低,但我国港口仍然保持在饱和状态,水上船舶运输繁忙,每年航行于我国水域的船舶达400余万艘次(06年沿海船舶为464万艘次,其中各类油船162949艘次)。2009年受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港口吞吐量将有一定数量的下降,水上航行船舶数量将有所减少,但重要航道上的船舶航行依然会非常密集;主要港口的交通流依然密集,我国水域船舶交通流密度仍将保持在高位,由此导致的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形势依然严峻。
表1 2005-2008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
年 |
集装箱吞吐量(亿标箱) |
港口吞吐量
(亿吨) |
2005年 |
0.758 |
49.1 |
2006年 |
0.93 |
56 |
2007年 |
1.14 |
64.1 |
2008年 |
1.30 |
58.9 |
(资料来源:交通部)
2、我国石油和散装化学品水上运输将保持相对稳定的运量,重大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因素没有有效化解。
自2003年起,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全国沿海石油运输总量连年大幅增加,2008年达到20067万吨(见表2)。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和石油储备战略的实施,2009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品的水上运输量仍将保持相对稳定。由于石油、散化运输量较大,大型油船、散化船带来的水上溢油风险依然较大,我国水域发生船舶重大污染事故的风险因素没有有效化解。
表2 2005-2008年原油进口及石油进口总量
吨
年 |
原油进口
(亿吨) |
石油进口总量
(亿吨) |
2005年 |
1.27 |
1.58 |
2006年 |
1.45 |
1.82 |
2007年 |
1.63 |
1.97 |
2008年 |
1.78 |
2.01 |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
3、从船舶污染事故历史统计数据看,2009年船舶污染事故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统计显示,在1973-2008年间,我国水上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874起,其中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74起,总溢油量38427吨。从2005年到2008年的船舶污染事故看,事故数量有所上升,平均为每年116起;50吨以上的溢油事故(大多数是由于碰撞和搁浅等海事事故)为13起,平均每年为3.3起(见图1);从污染来源看,由于监视手段的提高,不明来源污染的数量有所提高;沉船导致的污染占的比例较大。结合当前航运形势,从近几年的事故规律看,2009年船舶污染事故状况将基本保持在2005年至2008年的平均水平上,为100起左右,50吨以上重大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依然较高。

图1 2005年-2008年我国船舶污染事故统计分析
(资料来源:交通部海事局)
4、当前金融危机给海事安全和防污染管理带来的新情况,将带来更大的船舶污染事故隐患。
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航运市场不景气,部分航运企业采取船舶停航的方式来减少企业成本支出,致使锚地锚泊船舶数量增加,船舶不按规定配备职守船员、乱抛锚情况时有发生,成为当前水上安全工作的隐患。航运公司因效益下滑,也会减少安全和防污染投入,给船舶运营留下更大的污染隐患。部分老旧船舶甚至退出航运市场面临拆解。这些新情况将使2009年的船舶污染事故风险进一步加大。
三、减少我国船舶污染事故的对策和建议
1、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着眼建立船舶防污染管理长效机制。
航运是高风险行业,海事管理要遵循其规律,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探索建立船舶防污染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对船舶污染的预控管理。建立污染风险评估、隐患动态排查和跟踪整改机制,逐步实现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重大隐患分级管理机制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体系,健全污染隐患分级管理机制,并明确责任人;注重对新污染危险源及时标注,纳入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体系;逐步能够将好的做法转化为法律法规的要求,健全相关规范标准。在严格执行国际航行限制单壳油污的同时,加快淘汰国内沿海单壳油轮运输,加强污染损害法制建设,加强沉船管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