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2001——2005年地区水资源消耗的绿色距离
Fig3 Green gap of regiona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2001 to 200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6);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2006) 2.2.2 地区水资源消耗的生态化实现程度 由图4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水资源消耗问题较严重,在全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中,只有北京、天津、山东、上海、山西五个省市水资源消耗生态化实现程度大于“1”,而其余26个省市都小于“1”,而且绝大多数省份生态化实现程度值都比较小(低于0.5),这表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而且要实现水资源利用的生态化任重而道远。
图4 2005年地区水资源消耗的生态化实现程度
Fig4 Ecology realization degree of water consumption in 200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2006 2.3 地区SO2排放绿色距离的发展趋势及生态化实现程度
2.3.1 地区SO2排放绿色距离 如图5所示,除少数省份外,我国大部分地区SO2排放都超出了生态省(市)的标准。同2001年相比,2005年总体上SO2排放绿色距离有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个别地 区(如青海)不降反升,而且许多省份绿色距离数值较大,少数省份超过了5。这说明我国SO2排放要实现绿色变迁的任务十分沉重。
图5 2001——2005年地区SO2排放绿色距离
Fig5 Green gap of regional SO2 emission from 2001 to 2005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2—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6) 2.3.2 地区SO2排放的生态化实现程度 图6中可以看到,在SO2排放上,我国只有西藏、海南、北京、上海、广东五个省市实现了生态化(即生态化实现程度大于1),其余省市SO2排放生态化实现程度都小于“1”,而且数值较小,说明我国在SO2排放上虽然正在向生态化转变,但与实现生态化距离仍然较大,实现跨越需要较长时间。
图6 2005年地区 SO2排放生态化实现程度
Fig6 Ecology realization degree of regional SO2 emission in 2005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6 地区COD排放绿色距离的发展趋势及生态化实现程度 2.4.1 地区COD排放绿色距离 在COD排放上,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生态省的排放标准。(如图7)虽然这五年的过程中大多数省份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是许多省份COD排放绿色距离数值仍然较大,进一步做好污染减排工作仍然刻不容缓。
图7 2001——2005年地区COD排放绿色距离
Fig7 Green gap of regional COD emission from 2001 to 2005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2—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6) 2.4.2 地区COD排放的生态化实现程度 图8表明,从江苏到北京这7个省市的污染物COD排放生态化实现程度都大于“1”,说明这七个省市在COD排放上实现了生态化的跨越,但其程度存在差异,其他省市COD排放还没能实现生态化,西藏、福建两省即将实现生态化的转变,其余省市生态化实现程度数值较 小,说明要实现生态化还需要教长时间的努力。
图8 2005年地区COD排放的生态化实现程度
Fig8 Ecology realization degree of regional COD emission in 2005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6 2.5 地区绿色距离和生态化实现程度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2001、2003和2005年我国地区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及COD排放绿色距离的综合比较以及对2005年地区生态化实现程度的分析,我们发现近几年来,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从总体上看,上述四个指标的绿色距离都在下降,部分省市(如北京、上海等)上述四个指标的绿色距离都基本达到或接近于零,说明这些省市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生态化。另外一些省市(如江苏、广东等)虽然上述四个指标还未能全部达到零,但是它们距离生态化的跨越已为时不远。此外,像新疆、山西、宁夏、贵州等省份虽然绿色距离仍然较大,但是近几年来在在节能减排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尽管如此,我国生态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从2005年各地区上述四个指标的生态化实现程度的数据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省市生态化实现程度较高以外,大多数省市生态化实现程度都很低,特别是一些西部省份和一些能源资源较丰富的省份。要想从整体上实现生态化,任务仍十分艰巨。 3 基于节能减排基础上生态建设地区分类
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抽象为一个“协同反应器”,包含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输入以及产品和废弃物的输出[2]。当能量和资源从输入端进入生产系统,经过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过滤,最后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就变成废弃物质从输出端排出来。一方面,资源的消耗造成资源紧缺,另一方面,排出的废弃物质就进入到生态系统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进行生态建设必须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两方面着手。而在本文研究的绿色距离指标中,能源消耗与SO2排放,水资源消耗与COD排放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此我们依照2005年的相关数据,按照“单位GDP能源消耗—SO2排放”和“单位GDP水资源消耗—COD排放”对我国生态建设进行地区分类。
3.1 基于单位GDP能源消耗—SO2排放基础上的生态建设地区分类 图9为基于能源消耗—SO2排放基础上的生态建设地区分类。在图9中,横轴代表万元GDP能源消耗,纵轴代表万元GDP SO2排放。依据图中点位分布,为简化分类方案,可将我国31个省市大概分为三种类型:低能耗—SO2排放省份,中能耗—SO2排放省份和高能耗—SO2排放省份。具体省份分类见表1。
从表1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低能耗—SO2排放的省份一般来说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少数地区如海南是因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工业较少,故能耗和污染都较轻,西藏则由于地理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工业企业很少,故也属于低能耗—SO2排放的省份。
(2)在高能耗—SO2排放的省份中,大多数都是西部省份,另外一些省份则是能源资源丰富,经济则比较落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