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中:ξ—单孔坯体的侧压系数
θ—单孔坯体的相对密度(取0.4)
由上式即可求出精磨片坯体的侧压力。
2、模套在侧压强P侧作用下的应变
材料力学上将筒体的外半径R与内半径r之比R/r>1.1的叫做厚壁圆筒。单个成型模套即属于厚壁圆筒。在侧压强的作用下,模套壁产生两个应力,其大小为[2]:
径向应力:σr=[(P侧.r2)/(R2-r2)].(1- r2/ri2) (3-4)
切向应力:σt=[(P侧.r2)/(R2-r2)].(1+ r2/ri 2) (3-5)
式中:ri—从r到R之间的任意半径(mm)
按上述两式计算所得的应力,可画成下面的单个模套应力分布图3.4。
σt为正,即切向应力是拉应力;σr为负,即径向应力是压应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的拉应力和压应力均发生在模套的内壁处(ri=r处),其值σr=-P侧。
σt=P侧(R2+r2 )/(R2-r2) =P侧(m2+1)/(m2-1)
式中:m=R/r
3、模壁厚度的确定
粉末冶金模具的模套,一般用淬火工具钢或合金钢制造,属于脆性材料,根据第二强度理论建立强度条件:
σ=σt-μσr=P侧[(m2+1)/( m2-1)+ μ]≤[σ] (3-6)
式中:[σ]—材料的许用应力(Kg/mm2)
μ—波桑系数
表2 几种常用材料的许用应力 单位:Mpa 材料种类 碳素工具钢 合金工具钢 硬质合金 35-45钢 铸钢 铸铁HT21-40 YG8 YG15 许用应力 30 50 25 40 15-20 9-12 5-8 注:以上数值来自对钢取安全系数为2.5左右;对硬质合金取3左右。
将上式变换成下列形式:
(3-7)
对于钢模来说,波桑系数μ取0.3,代入式中得:
(3-8)
又因为m=R/r, δ= R-r=mr-r=r(m-1)。
故模套壁厚为:
式中:δ—壁厚(mm)
在模具设计中,直径少于200mm的模具比较容易处理,它用材不大,重量较轻,所以容易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直径大于200mm的模套,从减轻重量和节省材料的角度出发,必须认真考虑各种因素,使模具在保证使用安全的条件下,尽量减轻模具的重量。模套是粉末冶金模具中受力最大的部件,大直径的模套最好采用合金钢制造,这样模套的安全壁厚可以变薄减轻重量,有利于操作。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已知选用的成型压力为4 t/cm2,模套选用合金工具钢([σ]=5000 Kg/cm2)制造,初步选取模套直径为φ180mm。
(1) 计算模套所受的侧压强:
因为P=4t/cm2=4000Kg/cm2 ξ0=0.54 θ=0.4
所以
(2) 模套壁厚的计算:
已知合金工具钢的[σ]=5000 Kg/cm2
(3-9)
=100×0.27=27mm (取30mm)
3.4.2 模套高度的确定
模套高度通常由装粉高度、底板厚度和一定量的空余高度等几部分所决定[2]。即:
H模=h0+h1+5~10mm (3-10)
式中:H模—模套高度(mm)
h0—装粉高度(mm)
h1—底板高度(mm)
后面的常数是供不同的金刚石层宽度选用的,此处选8mm,在金刚石层宽度固定(实际上是投料面积固定)的情况下,装料高度和物料的松装比重成正比,则松装比重大,料层薄,反之料层厚。根据这个道理,可将装粉高度表示为:
h0=(r结/r粉)h (3-11)
式中: r结—结合剂的成型密度(g/cm3)
r粉—结合剂的松装比重(g/cm3)
h—成型精磨片的坯体高度(mm)
将这部分代入模套高度公式,则得:
使用电解铜粉制造的结合剂,通常取r粉=2 g/cm3左右。在冷压工艺中r结=7.5 g/cm3 ,则 H模= 40mm,考虑要留一定导入高度,故取50 mm。
由上面的理论分析和计算可知,为保证模套的强度和刚度,单个模套的壁厚为30mm。然而,设计的粉末冶金模具为多型腔压制成型模,为满足生产效率和年产量,设计为8个工位,若使8个型腔在模套上均布,并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还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根据经验估计设计法,计划在模套直径为φ180mm的模套体上,在分度圆为φ100mm的位置上平均分布8个φ8的成型孔,按1:1比例作图,经实际计算测量,对比上述的通过强度、刚度验算的安全尺寸数值,均能满足使用要求。另外为保证脱模顺利,整个模壁内孔应有1:1000的锥度。模套两端入口处,应设有R≥2mm圆角,以便导入模冲。
3.5下模冲的结构设计和尺寸确定
由于该粉末冶金模具采用单向伸入式压制方式,所以对下模冲的结构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与模套配合完成压制过程即可。但是由于卸料和装料自动化的要求,下模冲的结构要改变以往与下模板连为一体的结构设计,即要使下模冲与下模板分别独立分开成为两个零件,因此下模冲的结构就是单一的圆柱体。
其尺寸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径向尺寸,要满足与模套的配合性要求,在保证配合紧密、不泄漏料粉的情况下,基本尺寸为φ8 mm,查相关手册,加上公差的尺寸为φ8+0.009。一个是高度方向的尺寸,根据以往经验,下模冲高度尺寸为12 mm,其结构如图3.5所示,
3.6下模板的结构设计和尺寸确定
传统的单工位粉末冶金压制成型模具,其下模冲与下模板结构为整体式设计,两者合并为一个零件,而此时为满足生产自动化和生产效率以及年产量的要求,将模具设计成8个压制型腔,可一次压制即可完成8个压制零件的多孔成型模具。故下模冲和下模板采用分开式设计,各为一个单独的零件。其实下模板的作用就是为压制力提供支撑,使压制过程平稳合理的进行,所以下模板的结构也不是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