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根据职业教育“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指导方针,对高职语文阅读教学展开思考,以导游词写作为例,从积累素材、借鉴技巧、提升品位等角度,明确阅读教学在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职语文; 阅读教学; 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在引导游客进行游览观光时的讲解词。它作为一种旅游应用文的文体样式,在引导游客观赏风景名胜,揭示景点旅游价值和审美特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写作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导游的效果。因此,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否写作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巧妙的导游词就成为其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的条件之一。一般来说,导游词的写作必须满足几个要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突出生动性和审美性;重视文化品位。而这些要求,无一不跟阅读有密切的关联。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1]这是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张志公先生在其《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没有良好的阅读教学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学生一定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先生的这番话透彻论述了写作对阅读的依赖关系,导游词的写作同样如此,也离不开阅读教学。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导游词的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导游词写作的要领。
一、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导游词的写作素材
一篇优秀的导游词必须有丰富的内容,溶入各类知识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它讲究的是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即重视底蕴。而底蕴来自深厚的文学修养、扎实的文字功底及丰富的知识背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在阅读中注重积累,才能在导游词的写作中不断提高。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吸收,一种阐释,一种积累。对学生而言,阅读教学中的课文不仅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是其最为直接的知识来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自觉地汲取营养,加强自身导游词素材的积累。
比如,高职语文教材第四册收录了徐迟的一篇游记《黄山记》,文章不但介绍了作者一行人的游览经过,还回顾了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以及作者在黄山之巅见到的四大奇观。学习本文,老师除了引导学生领略黄山之奇、黄山之险和黄山之美,还可以指导学生将作者描写黄山奇观的片段巧妙地引用到黄山的导游词中。又如高职语文教材中大量选用了鲁迅、毛泽东等文人伟人的名篇佳作,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也能成为相关故居导游词的内容之一。
二、从阅读教学中借鉴导游词的写作技巧
为调动游客的观赏兴趣,导游词的语言需要讲求生动性和趣味性,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材中的写作技巧。
第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讲解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这方面可以从一些优秀的游记作品中吸取成功的经验。比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这段文字中比喻、拟人交错使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泰山之松的形态和精神,也为导游介绍景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第二,巧用典故与传说。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化传说、寓言故事来表达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如杜甫的《蜀相》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急迫心情。在导游词中如果巧妙地加入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与传说,一定能为游览增色不少。比如在关于无锡三国城的导游词中,肯定不能少了空城计、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传说故事的讲述,否则游客既不能完整地了解三国城的城门楼、跑马场以及城桃园,也会对三国城的游览倍感无趣和无聊。
第三,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比如课文《天山景物记》的“天然湖与果子沟”一部分,作者通过野果子沟,以点代面,表现了天山自然资源的丰富。在导游词的写作中同样要做到既有面的描述,又有点的说明,两者只有相互补充,和谐统一,才能使导游词更加接近完美。
三、从阅读教学中提升导游词的文化品位
著名的特级导游员周明德老师曾说过:“随着现代人类史出现的巨大变化浪潮,世界旅游业也逐步转向以文化与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新的文化旅游。”这无疑对导游词的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在创作导游词的时候必须重视其品位的提升。
首先要讲究思想品位,彰显文化内涵,凝聚精神内核,于真诚直白的字里行间显现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的内涵,于娓娓细谈中渗透美学、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和儒教、佛教、道教思想。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导游小天地、山水大文章的境界。高职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以其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以及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深刻剖析了北京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作为学生创作导游词时提升思想品位的经典范例。
其次要讲究文学品位。规范的语言、流畅的文字、严谨的结构,是导游词的基本要求。如果在关键地方适当地引经据典,得体地用上一两句诗词或名人的名言,就会使导游词的文学品位提高不少。高职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的诗词单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背诵其中的经典句段,用于导游词的撰写。比如游览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时,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这一奇特的“园中之园”,游览泰山,可以用“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形容泰山的高峻,既助人游兴,又使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