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山(2000)指出金融效率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即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在健康的金融管理体制上和有效的金融调节机制下,由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完成的或由融资双方或多方在市场服务体系下实现的金融资源的帕累托效率配置。
周升业(2002)在《金融资金运行分析:机制、效率、信息》中将金融效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金融功能效率;第二个层次是金融配置效率;第三个层次是金融管理效率。金融管理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效率问题上,包括银行的规模效率、银行的业务范围效率和银行的X效率,是讨论在给定产出水平组合条件下,银行是否以节省成本的方式使用投入。
孔祥毅(2002)在《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中提出了金融协调论。孔祥毅指出只有协调的金融运行,才有金融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才有金融可持续发展,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有益的补充。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金融协调论为金融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
冉光和(2004)从金融产业这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概念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金融产业化的观点,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金融发展和协调发展等理论,从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角度探索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在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和界定了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论证了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构建依据,提出了提高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构想。
尚静(2005)认为金融可持续角度的银行监管不但要注重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更要注重发展和效率,不但要考虑外部力量的介入,更要在注重银行内部的激励相容。
赵士猛(2007)构建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 16 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东部到中西部,金融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同时,地区内部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但是该研究主要局限在区域性的比较研究,而金融业具有跨区域的特性,同时金融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全局性的战略。
国外不同阶段金融发展理论的对比
研究重点
麦金农-肖及其扩展理论,都是重点研究发展中经济所特有的“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抑制在特征上与金融发展完全对立,受抑制的金融体系是扭曲的、也是相当不发达的。
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重点研究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而不是金融体系本身。
研究内容
麦金农-肖及其扩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抑制的手段、后果和对策。金融抑制的手段包括人为压低存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前者主要能改变信贷市场供求,后者主要是政府利用法定准备金不生息或利率很低,来隐含地向金融中介体征税。金融抑制的后果是低储蓄、低投资以及低或负增长。而他们认为应付金融抑制的对策只有一个,那就是金融自由化。
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在研究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时,主要研究了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如何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通过何种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研究范围
麦金农-肖及其扩展理论的研究范围一般局限于发展中经济,从这种意义上讲,70、8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只是发展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续,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范围超越了发展中经济,包括所有经济,是内生增长理论和金融理论的某种程度融合。
研究假设
麦金农-肖及其扩展理论学派的分析框架建立在信贷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上,通过对金融抑制各种不良后果的考察以及根据这种考察而得出的各种金融深化措施——取消利率上限、降低或取消法定准备金、取消指导性信贷计划等,都是以此假设为基础。
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意识到完全竞争的过于严格和不切实际,突破了麦金农-肖框架,在模型中更考虑与现实比较接近但与完全竞争不相容的不对称信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不确定性、监督成本外部性和质量等级等因素。
理论模型的复杂程度
假设条件的不同导致了两个阶段金融发展理论模型复杂程度不同,70、8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考虑的因素比较少,只引入了形式简单的、一元线性总量生产函数。
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不仅引入了形式复杂的、具有规模效益递增性质或资本具有外部性的总量生产函数,还引入了效用函数,用以论证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存在的必要性。
实证模型的运用程度
麦金农-肖学派相对忽视了实证模型的重要性,基本上未作实证分析或所做的实证分析比较粗糙、很不规范,也未对所提出的政策主张进行严格的计量检验,难以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家汲取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相继发表了一些颇具影响的论文,把实证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们所建立的实证模型是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一大特色。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综合评价
1、麦金农-肖学派
麦金农-肖的理论有几大特色:
(1)金融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可以使之处于一种均衡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应尽可能减少对金融的干预。
(2)主张推行金融自由化,批判了认为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中是不可避免甚至有助于发展的观点,认为金融自由化政策既能避免通货膨胀,又不致于引起经济衰退。
(3)对金融、财政和外贸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精辟的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经济扭曲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既不同于进口替代战略,也不同于出口导向战略的金融发展战略。
(4)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就可以在本国资金市场上筹措到所需的发展资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资和外援往往会加重本国市场的扭曲现象,应把引进技术和引进外资区分开来,这对发展中国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虽然麦金农-肖理论是一种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有待发展和完善的地方:
(1)假设条件较为严格,和一般均衡理论一样,麦金农-肖理论的分析框架也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这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无法实现资金配置的全部改善,所以,其所主张的金融和外贸全面自由化以及财政完全中性,只是一种理想或幻想。
(2)麦金农-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对公有制和市场机制健全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如果公有制不完善或市场机制不健全,该理论的应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