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互联网 sk004 | 梁妮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在实际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有大量的实践性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电子商务模式”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后,结合学生掌握的情况和商务软件的特点,让学生亲自操作电子商务的几大模式,进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商务模式的类型和运作情况的教学目的。

  (4)利用电子商务软件及互联网,加大电子商务实训练习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电子商务软件及互联网,加大电子商务实训练习。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将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练习。按照《电子商务概论》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和互联网,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实训内容,掌握电子商务人才的基本职业技能。

  (5)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电子商务概论》的许多知识实践性很强,仅从理论上讲述学生理解不了或者理解不深,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各类知识、理论,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如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使用,解决哪些问题,为将来灵活应用打好基础。同时,广泛的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等,让学生全程参与到项目全过程,完成相应项目任务,从而做到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本课程,在每一章都精选了一至两个案例,如在概述部分选择了“亚马逊书店”“阿里巴巴”“淘宝”作为案例,在EDI部分选择了“宁波港EDI中心”作为案例,在物流部分选择了“沃尔玛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作为案例,在网络营销部分选择了“DELL的沟通模式”作为案例,在电子支付部分选择了“中国工商银行的网上支付系统”作为案例等,以上的案例教学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改革考试手段,使考试手段灵活、多样化。

  现有的考核方式有诸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课程论文等,单一地运用一种方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在考核体系的改革方向上,我们力求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原则,考虑学生差异,注重学习和发展过程评价。在考试方法上,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考试方法上除笔试外,还采取课堂提问、口试作为平时成绩,实验实训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

  针对有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聘请电子商务公司的专业人员做报告,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带领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考察,与有关人员座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训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在“电子商务安全”中“数字证书”的实践教学中,笔者综合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和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我们先安排学生到银行网点开通支付宝或网上银行业务,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金融服务;然后教师在机房给学生现场演示数字证书的具体使用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边学边做,印象深刻;最后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把整个实践过程以PPT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分析。针对同一内容,结合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强调“理论够用,能力为重”。在实践项目的设计上,依据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调整到1:1。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专业特点,使教学能够利用电子商务企业资源,尽可能早地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要求企业建立一些针对教学的开放平台,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软件,将学校开发的有前景的教学、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建立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形成企业、学校、学生的长期合作、相互支持的资源环境。

  4、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还应根据不同人才需要层次进行定位,并相应地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就业取向,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重点放在能力、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上。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坚持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学习知识;把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方向定位在提高的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这一方面。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为高职高专的课程建设我们创造条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教学和课程内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教材建设方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我们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积极吸纳优秀教学成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确实“有用、有效、先进”,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的新世纪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5、从职业分析入手制定培养方案,制定“双证书”制度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证明,是劳动者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力争让各专业的毕业生有“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有力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行“双证书”制度,使教学内容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紧密结合,使培养的学生到职业岗位“零距离”、“零适应”,不仅方便学生就业,而且使他们很快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考古《考古》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考古》杂志官方网站。电话:010-65253563,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27号。 《考古》(月刊...
商品与质量《商品与质量》
《商品与质量》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669/T,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投资纵览...
西部医学《西部医学》
《西部医学》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654/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检验医学、...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2001年,是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为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矿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作为我国惟一一所矿业全国重点高校的英文学报,自1990年创刊以来,始终围绕我校及国内外原...
中州大学学报《中州大学学报》
《中州大学学报》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1-1275/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艺美...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