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论节约能源与经济发展
论节约能源与经济发展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孙忠英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节约能源 可持续发展 能源安全 节能政策措施 可再生能源 依法节能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三、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强化节能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制定一系列有关节能的法律制度,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开发、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督促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预计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均值为29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2.2倍。未来十几年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采取强有力的节能措施,我国还是有可能利用较少的能源投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有可能在低于目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10]。相反,如果过渡消耗能源,不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就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能源安全意识,增强能源供应体系抗风险的能力

  在世界油价价格不稳,又难以控制的情形下,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安全关注的程度普遍上升,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防范国际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带来不可控制的风险,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增强能源供应体系抗风险的能力。一是加强、完善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通过认真研究发达国家能源战略的发展经纬,制定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是:“节能效率优先,环境发展协调,内外开发并举,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1]二是把握好国家能源储备的时机和储备数量。发达国家能源储备是建立在大量商业储备基础上的,而且立法先行。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90天的能源消费量作为(石油)资源储备的一般标准[12]。要提高能源安全意识,尽快制定我国《资源储备法》,确保我国经济安全。

  (二)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民节能意识

  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提高全体公民的节能意识。充分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普及节能知识,并通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免费发放《节能小窍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文件汇编》等使用手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企业、机关、学校和社区为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利用协会、中介机构开展节能专题研讨、技术推广、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大力推广节能技术。通过各种渠道的节能宣传和普及,使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节能行动的良好氛围。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为了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绝对依赖。优化产业升级,对于新开工的项目,提高项目能耗审核标准,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对传统产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对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淘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加大对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支持发展节能、环保型的新型产业等措施,充分挖掘我国节能的潜力。

  (四)建立推进实施节能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制定的《节能设备(产品)目录》,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实行特别加速折旧的政策,降低节能企业的成本,扶持节能企业的发展。2、在信贷上重点支持一批节能企业。如节能工程项目、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等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进行融资担保机制。3、建立节能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企业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节能工程的示范及相关的能力建设[13]。4、建立约束机制。督促企业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在全社会推进节能产品认证,规范企业认证行为,建立有效的国际协调互认制度。

  (五)大力研究和开发可再生能源

  当前,世界油价仍在高位徘徊,地球内不可再生的常规能源只会越用越少。即使要勘探开发和使用一次性能源还需修建昂贵的基础设施。考虑到这些因素,许多国家在高效、环保地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能源的同时,正在增加投资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太阳、风、地热、海洋、生物、河流等都是人类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这些新能源是当今世界节能发展的新趋势。我国要走能源多元化战略道路,确保能源供给的自主性,就应该加快研究和开发我国的新能源。近几年我国已经在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方面有所突破。如江苏镇江正在积极发展太阳能产业。重点发展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和镇江环太硅科技有限公司,这两个项目的顺利推进将对江苏新能源的利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进作用。

  (六)落实和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制度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以法律形式发布节能规划和政策措施,依法节能,有利于确保节能的权威性、连续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国家颁布的能源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因此,落实和健全我国节能法律、法规制度,是实现、推进节能目标和措施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家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如《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通过加强节能法律的执行力度,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加快能效管理体系建设,依法推进全社会实施节能,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编.能源统计知识手册[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8月.

  [2]科技之窗.二次能源和氢经济[EB/OL].[2006-6-13].

  http://www.northedu.com.cn.

  [3] 任东明,从国家经济战略看可再生能源发展[N]. 上海证券报,2006-5-22.

  [4] [6] [7] 周宏春、吕文斌等.节能领域的国际趋势与经验[DB/OL]. [2006-8-7]. http://www.heng9.cn.

  [5] 周篁.美国有关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情况考察报告[DB/OL]. [2006/11/02].http://www.sdpc.gov.cn.

  [8]海霞.节能自愿协议:使降耗事半功倍[N]. 中国经济导报,2004-11-29(1157).

  [9]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评析[DB/OL].[2006-09-28]. http://www.newenergy.org.cn.

  [10] 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1-0(33).

  [11] 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课题组.提高我国能源技术水平的战略设想[ DB/OL].[2006-8-7]. http://www.heng9.cn.

  [12] 黄贤金.资源经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98.

  [13]陈海明.《未来我国可能出台的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J].《宏观经济》,2006(4).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护理研究《护理研究》
《护理研究》杂志,半月刊,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护理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
湘江法律评论《湘江法律评论》
《湘江法律评论》(半年刊)创于1998年,是由湘潭大学法学院主办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湘江法律评论》目前已连续出版近20年,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
政治与法律评论《政治与法律评论》
《政治与法律评论》并非关于“法律与政治”的交叉学科刊物。我们关心的不是学科,而是问题。我们一方面希望从政治哲学的整全视角思考法律,从而在技术化的时代恢复...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于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9359/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宁波大学学》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134/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研究简报...
人民珠江《人民珠江》
《人民珠江》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037/T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航运、施工...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