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劳动强度的工作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待遇要比中西部好的多,可选择就业岗位也多。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而大学生对人力资本外在价值回报的期望表现在:希望就业单位职业稳定、收入高、单位所在地域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等方面。这就充分的解释了我国就业市场“有业不就”的现象,通过人力资本理论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解释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问题和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问题。
4、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问题
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难现象。很多学生向往发达地区发展,这种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大学生不愿意去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是造成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矛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同时,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对薪金和职位的要求非常高,眼高手低。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正确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或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屈就”。此外,主观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大学期间学习没有目的性,一但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去考研、考公务员,以此来缓解就业的压力。
三、政策性建议
1、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科设置
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自身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与地位,在生产人力资本的同时努力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收益。首先,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上应遵循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高校具有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优势的专业,避免盲目追求热门以及为“升格”学校而发展一些社会需求量小和自身不具备条件的专业。要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建设的重点发展原则,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规模兼顾效益的和谐发展。
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一般地说,“对于教育投资的个人货币收益的变差,部分地是由于各个人在教育的非货币方面(作为消费构成因素)的差别以及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效率方面的差别所致,部分地则是源于各个人的贴现率的不同”[6]。在这些因素中,教育过程中的效率是高校行为的因变量。为此,高校要调整大学生人力资本产出与收益上的偏差,就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效率。要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的工作队伍,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的特殊职能。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长效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本市场合理化
政府作为人力资本的调控方,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在市场经济中,家庭和个人会根据各自的条件以及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来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是政府在为全社会提供人力资本培育服务中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优化配置,才能使人力资本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从而使人力资本市场更加趋于合理化。
首先政府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要求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改进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用投资结构引导教育结构的改变,制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针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情况,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农村发展不平衡;人才不足与人员过剩的状况并存,某些专业人才奇缺与另一些专业人才过剩并存等等。要改进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政府要加强对未来社会发展走向预测的科学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方向提出指导,并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损失。同时要研究、收集、发布社会各行人才需求预测,指导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矫正人力资本投资偏差,引导全社会在教育领域内理性投资。同时,政府要采取有力手段激励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对人力资本投资市场的准入,允许私人和社会办学,以解决人力资本投资供给不足的问题;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立学校提高人力资本培育质量。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私人部门,可适当采取一些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以扶持其发展。此外,政府要通过一些措施,如完善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东西部、城乡平衡发展;建立健全的相应法律法规,一步步的规范市场,完善制度,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个人和家庭方面
首先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心态。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回归,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将持续较长时期,加上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改变,就业难和薪资低迷也将在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大学生起薪下降、白领薪酬增长率下降成为必然。因此,大学生们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心理准备,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在择业时应遵循现实性原则。同时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应尽快适应新角色,正确认清自己的定位, 摆正自己的位置, 积极主动地保持与外界的协调, 度过心理不适期。
同时,增加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家庭和学生个人应该注重高等教育的理性投资、强化投资成本和收益。在对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前,要进行全面的理性的分析,包括教育的层次、形式,专业以及未来所从事的岗位。结合市场需求信息、职业发展走向以及就业状况等等,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减少盲目投资和浪费现象。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着手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此外,也是最重要的,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有能力和技术且积极主动的人就会有工作。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只有把自己塑造成具有真才实学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3]王建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
[4]李双,李国辉.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 2006(1).
[5]朱必祥.人力资本理论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