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主体性的发挥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体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是个体主体满足自身需求并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动契合的基点,涵盖了伦理道德、社会规范、政治观点、思想理念以及心理素养等内容。一般而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主体性的契合,即与个体主体的需要、利益、兴趣和爱好的有机关联,是发挥个体主体性的基本前提。在保障这一基本的首要前提基础之上,个体主体通过主体性的发挥保证了自身的应然状态与发展趋向的结合,并为深层次主体性的提升与发挥指明路径。同时,个体的主体性表征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与主体性契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过程,其间个体主体依据已有知识水平、能力素养和道德观念等做出积极的自我调适,确定自我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能力趋向,并主观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价值进行“磋商”,在共同发展原则的推动下,实现本质内涵的契合,以此保证价值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从而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奠定内容基础。
其次,主体性的发挥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环境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环境机制,是实现个体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相互作用的全部环境要素,包含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层面。在宏观环境中个体主体通过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大环境,来融合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纵深发展;在微观环境中个体主体通过调节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机制、载体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来获得和维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动的和谐状态。可见,个体主体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宏观环境的把握,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创新、机制的优化和载体的拓展等微观环境的探索,深化了二者契合性的层级,并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法的更新与探索、机制的协调与优化以及载体的创新与拓展,以此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机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环境机制与个体主体性的动态适应和趋同发展。
再次,主体性的发挥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反馈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反馈机制是主体性中有关动态性和为我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实现与优化等环节的运用,即个体主体在内容机制和环境机制的协作下,拓展和深化个体价值,并依据已经获得的自我价值进行效果评估的机制。这个过程中个体主体针对既定发展目标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反思与建议:即针对积极有效的机制予以肯定、深化和推进;针对出现的问题或错误,进行过程反思、建议与修改,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尝试,以保证反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方式、手段等的合理性,并为个体价值相社会价值的转变提供微观的价值基础。
最后,主体性的发挥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泛化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泛化机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步骤。个体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和“调控品格行为”[10]等价值,这些价值将通过主体性的发挥而在周围群体中起到宣传和带动作用,影响其他个体价值以此为价值导向并外化为特定群体和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主导价值,此即为泛化机制。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主体与其他价值主体有机结合并和谐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个体主体通过发挥主体性,在泛化的方式、范围、强度和频度等层面保证个体价值向社会价值的飞跃,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营造必要的价值基础和社会氛围。
内容体系、环境机制、反馈机制和泛化机制构成了个体主体发挥其主体性特征的现实维度,并促使个体主体通过内容规范与主体性的契合、环境氛围与主体性的互动、反馈机制与主体性的优化以及泛化机制与主体性的拓展等方式,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践机制提供必要的内容规范、环境保障、价值基础和社会氛围。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互动机制
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介体以及价值环体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范畴的四大要素,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是根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客体是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介体是基础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环体是辅助要素。诸要素在不同价值层面扮演着特定角色,相互间的内在连续性和衔接关系有效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动的顺序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素中最活跃的内容,个体主体通过调节其与价值客体、价值介体和价值环体等要素的关系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环节间的互动机制。
个体主体通过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保证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契合性。个体主体的双重身份[2](即个体主体在作为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作为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不同身份)及其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决定了个体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动中的地位和效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个体主体通过参加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刻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内容特色,将其内化为个体的精神特征,并沉淀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在个体价值实现的环节上有力的推动了个体价值从理论范畴向实质内涵的转化。从这一角度讲,这是一个“主体客体化”[11]的过程;作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个体主体,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作用内化的同时,也要发展和满足自己的利益与需求,因此,个体主体对价值客体的调节,又会体现在动态适应与协同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容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方面,这本身又是一个“客体主体化”[12]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动中,二者通过不断的规范与发展、协调与整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与个体主体多元协同与内在契合。
个体主体通过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介体,保证其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素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运动过程中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全部内容的总称[13]包括方法、机制和载体等内容[14]其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程度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层级产生深刻影响。价值主体通常在适应与创新中运用价值中介,并通过对其他价值内容的有效调节来保证各价值环节的良性互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通过对价值介体的调节,促使个体主体的需求、爱好和价值客体的满足、引导的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质的契合和逻辑顺序的合理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介体的调节,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调节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方式方法的选择与优化等,保证反馈机制、泛化机制的时效性和价值意义。
个体主体通过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环体,营造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环境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环体在微观意义通常上指的是价值得以实现的环境氛围,具体的涵盖了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介体等相关要素及彼此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在宏观意义上还包括不同价值运动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以及价值运动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个体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微观环体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与其他价值要素和价值关系来实现的,即在调节价值客体和价值介体的基础上,形成价值要素间的良性互动,并在价值内容、实现方式、促动机制等层面实现联动,共同以价值顺序为逻辑顺序,保证特定价值运动的持续性,以此实现个体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微观环体的协调;与此同时,个体主体通过在整体上适应宏观环境的结构和内容来保证价值运动间的有序展开与递进,从而保证了个体主体对宏观价值环体的调节作用,并与微观价值环体共同建构了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