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通过阅读了1986年到2008年发表在《会计研究》、《财会月刊》等12种不同期刊上的19篇关于财务学科的文章,从中选取了10篇作为重点阅读对象。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采用分类汇总的方法,由此总结出国内财务学科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发现近一两年关于财务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的论文越来越少,对于学科的何去何从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就此提出了一些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学科 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具备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背景,有孕育其生长的土壤,财务学科也不例外。1897年美国学者格林所著的《公司财务》一书的出现,标志财务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经过百年的发展,西方的财务理论已经比较成熟,而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会计人员只作为向各种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提供者而言,已远远不能满足各种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发展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弥补其不足。从我国财务学依附于财政学的一门课程到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高校试行独立的一门课程到1998年教育部在大幅削减专业数量的情况下,新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迎来了财务学发展的新高潮,越来越多的学者涉足财务学科的定位、发展、构建等研究领域,如何建设财务学科也就成为各位学者关注的重点。
学科理论的发展必然推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合理的设置教学课程成为释读学科体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当然财务学科体系也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按照文献的时间我把对财务学科的观点分为了三个时间段。1、形成阶段(1986年—1994年),这一时间段的观点是提出了应该建立财务学科体系。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经济不断地发展,但这一时期财务学还是依附于财政学,并没形成独立学科,西方财务理论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国内学者觉得应该将财务学科建设提到日程上来。1986年李沪松发表在陕西财经学院学报中的试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学科体系一文中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七五”计划的建立》确立的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目标中可以看出随着微观经济放活,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理所应当的要做相应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财务学科体系,设置财务学专业以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文章从财务与会计的关系展开,进而提出设置《财务学基础》新课程的设想,并建立了以财务学基础为核心,以专业财务管理为主干组成的学科体系,进而到1994年安徽财贸学院的蒋俊峰在《财务通讯》中提出财务学科体系主要指财务学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观点,但我认为这只是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认为财务学科应该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而已,在为以后的研究中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2、探索阶段(1996年—2004年),这一期间大量的学者从深入研究财务理论着手,逐步演绎到财务理论与财务体系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明确了财务学科应该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安排更加合理的课程设置,满足经济对学科发展、对人才目标的需求。从1998年杨庆英、吕亚洁发表在《财务通讯》关于重构理财学学科体系的探讨、1999年彭韶兵教授发表在《财经科学》上的我国新型财务学科体系的重建到2004年郭复初教授发表在《财会月刊》上的发展财务学的形成与研究内容,无一不从研究财务理论入手,通过分析西方传统财务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研究发展适应中国经济形势下的财务理论体系。郭复初教授指出传统财务理论是指导发达国家财务管理的理论,有其科学性、应予认真学习,大胆引进,合理运用。但是,传统财务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国情为前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许多方面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的财务学者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传统财务理论,而应从国情出发,独立构建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理论体系即发展财务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全面引进西方财务理论是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在引进借鉴过程中,围绕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特殊财务问题,如城市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我国财务学者所提出并发展的国家财务论、财务机制论、本金基金分流论、财务制度论和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论等新的财务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财务现象,并具有预见未来财务活动发展与指导财务政策制度的功能,这些均属于发展财务理论,为政府与实际工作者所欢迎。对于与资本市场相联系的虚拟资本运作,建立企业价值评价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可以用传统财务理论去指导。所以,传统财务理论与发展财务理论既相互共存,又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中国财务学科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西方财务理论才算真正的财务理论,中国学者提出的财务理论不是财务理论,这是混淆了传统财务学与发展财务学的界限。这种片面认识不仅不利于财务学科发展,而且对财务实际工作也是有危害的。3、发展阶段(2006年—2008年),这一阶段在完成了财务学科的理论认定之后,可以真正的从财务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而重构财务学科新体系。我认为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一篇文章就是当时是湖北经济学院的夏明副教授发表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八期上的“双翼财务学”:重构财务学科新体系的另类思想,这篇文章也成为我此次阅读的重点。其中他认为:财务学应是一门以资金流、行为流、文化流为主要管理的应用型管理学科。然而,在传统的财务学学科体系中是不考虑文化及其财务文化的,应该试图打破“技术主义”的迷思,从财务文化的本质即“人化”、财务文化的核心即“观念”、财务文化的作用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等方面强调财务文化学在财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建构“双翼财务学”——“技术”和“文化”为两翼的财务学科新体系。(见下图)

建立“双翼财务学”的观点我认为将会成为现代财务学科体系新的研究方向。
财务学科从无到有,财务学科体系从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每一阶段的观点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能单纯说其某一观点有误,只是从现实意义来看,我认为在确立了财务学科之后,就应该没有太多必要再去研究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应该从发展学科自身的角度着手,深入研究财务学科,挖潜出新。当然,也不是说决然不提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毕竟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的是对财务学科、财务学科体系深入研究后,运用到实际中,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在各高校中合理的设置财务学科课程,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财务人员。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要服务于实践。因此,我更主张像夏明副教授对财务学科新体系下的另类思考。经济在不断的发展,问题在参差不齐的发生,我们只是把研究停留在思考财务学科的界定上,不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入手,不加强特有经济下财务理论的研究,那么财务学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阅读这些文献时,我有一个比较纳闷的问题,既然财务学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为什么在研究过程中都不能将其的名称统一呢?如在1998年发表在《财会通讯》上的关于重构理财学学科体系的探讨。学科研究就必然与高校的课程设置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只是罗列了应包括的课程,没有说明其中的作用。培养人才,主要在于对“人”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所能起到的作用应该加以说明。在文献收集时发现有几篇关于全国财务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会的综述,认为此项研讨会应该围绕主题展开,既然有财务学科建设这一主题,那么涉及的内容也应该比较多,但看过之后发现其中的内容很多都来自理论研究,只有其中的一期谈到了财务学科建设,而且内容也不是很多。在这种学术研讨会上,讨论的内容比较少,说明学科建设研究的学者还是很少,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