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要性 对策
大学生是知识和财富的象征,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心身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高等院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全民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发生率 偏高,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 。目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了。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抑郁”、“时常感到很苦恼、焦虑,学习不能进入状态”、“心理压抑、沮丧、没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逃避参与”……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强者面前自卑、懦弱而趋炎附势,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而自以为是,碰到一点矛盾或挫折就心灰意冷丧失进取心,受到一点批评就萌发报复念头,偶遇一件不遂意不顺心的事就消沉低落,甚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铤而走险陡生意外的实例屡见不鲜。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许多成功人士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些事业失败、人生挫折的人,也往往是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不起困难、挫折乃至成功的挑战和考验。必须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 人才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建立全面、科学、人性的人才标准、人生标准,走出那种完全以战胜他人、出人头地为唯一标准的人才观、幸福观。因为如果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实现,都以战胜他人、不断攀爬为唯一途径,那么任谁都无法真正走出紧张和焦虑。而科学的人才观、幸福观要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大学生个性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学科教育、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去优化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观。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如果一个大学生朝气蓬勃、心情愉快,就会调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和使旧有的暂时神经联系复活,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若是在烦恼、焦燥、担心、忧虑、惧怕等情绪状态下学习,就会压抑他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和阻碍。事实上,那些被感情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搞得忧心忡忡致使成绩一落千丈,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而违法违纪。因缺乏学习动机而厌学的大学生,其症结都表明了心理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大学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之所系。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本人、家庭、学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又可以使学生中暴露出来的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被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学校严重忽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这给高校教育埋下了诸多隐患。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所难免。同时,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注重对子女生活上的照顾,在学习上却采用了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任性、自私、敏感多疑、偏执敌对、自卑易怒、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品质。而在子女考入大学后,相当多的家长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和大学收费造成的经济压力. 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但是,在这一重建过程中,有些新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因学习、生活的转折引起的心理变化给大学生造成的压力是其自身具备的经验和技能所无法解决的,这会影响其心智活动和学习效果,甚至导致失眠症、抑郁症的产生‘”。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给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他们的大学生活因家庭经济条件困窘而多了一份艰辛。这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他们与家境好的同学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