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相比武汉在吸引人才方面就缺乏优势。这就可能导致人力资源在流动中,盲目的追求好的经济待遇,从而导致各个地区人力资源结构和总量失调。
表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 |
城市 |
企业单位数(个) |
全部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万人) |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
武汉 |
1539 |
49.32 |
186212 |
咸宁 |
547 |
12.98 |
81363 |
黄冈 |
598 |
9.19 |
65168 |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另一方面,在除去武汉的城市中,其他的八个城市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黄冈和咸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直接体现在两市的人力资源布局上。
2、人力资源结构分布状况
表4 三市人力资源分布结构状况(万人) |
城市 |
从业人员人数(万人)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
武汉 |
429.60 |
83.36 |
140.39 |
205.85 |
黄冈 |
105.56 |
53.98 |
28.12 |
23.46 |
咸宁 |
139.78 |
92.39 |
26.00 |
21.39 |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咸宁、黄冈两市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过大。明显存在着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偏低,即农业人口比重过高,工业人口比重过低的问题。
圈内各城市,除武汉市呈“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其他城市均是“一、二、三”型的产业结构,说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明显优于其它城市的。黄冈和咸宁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过大。
3、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我国自1958年启动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就一直是我国城乡改革的困扰。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人口大幅流动的情况下,户籍制度成了我国城乡改革的瓶颈。
1997年在户籍改革方面武汉市实行了购买商品房办理蓝印户口政策,截至2003年武汉市取消蓝印户口政策使外地人员购买商品住宅可直接办理户口,使户籍改革迈进了一大步。由于当前的户籍制度与就业政策、子女入学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武汉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为人才的跨区域流动,提供了保障,消除了异地人才流动入的后顾之忧,方便了他们的跨地区流动。
武汉城市圈建立以来,作为城市圈改革的配套任务之一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被提上日程。
4、人才信息交流机制、人才中介机构发展情况
在人力资源配置和流通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基础的作用,而作为市场中调剂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的媒介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和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职业介绍所和人才市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武汉为例,现有人才中介机构近150家,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已超过1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万宝盛华公司已入驻武汉,并将有部分国外人才中介组织陆续落户武汉。咸宁市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咸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网”。全市也已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36个,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69个。
武汉城市圈在人力资源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制约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武汉城市圈要实现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制约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的因素分析
- 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各自为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慢
在阻碍大的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中,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各界具有广泛共识的最重要因素。我国行政区划严格,且政府对于区划的干预过多、过大,同时由于武汉城市圈内部国有经济份额多,,从而使行政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难以降低。在这种模式下,各城市都力图建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条块分割,恶性竞争等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区内间的交流和合作。
从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看出,区内经济一体化,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实现区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从目前整体上来看,武汉城市圈区内合作和统一市场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制约了区内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