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武汉8+1城市圈人力资源整合障碍因素探析
武汉8+1城市圈人力资源整合障碍因素探析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李翼风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武汉城市圈 人力资源整合 障碍分析 问题的导入 1. 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武汉城市圈建立以来,作为城市圈改革的配套任务之一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被提上日程。

  4、人才信息交流机制、人才中介机构发展情况

  在人力资源配置和流通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发挥最基础作用的还是市场,而作为市场中调剂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的媒介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和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要素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职业介绍所和人才市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武汉为例,现有人才中介机构近150家,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已超过100家,占据了人才市场服务份额的近70%。世界500强企业万宝盛华公司已入驻武汉,并将有部分国外人才中介组织陆续落户武汉,咸宁市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 了“咸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网”。全市也已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36个,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69个。配备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127人,发展社区就业实体13个。有劳服企业20家,完善了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武汉城市圈在人力资源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制约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武汉城市圈要实现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制约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的因素分析 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各自为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慢 在阻碍大的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中,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各界具有广泛共识的最重要因素。我国行政区划严格,且政府对于区划的干预过多、过大,同时由于武汉城市圈内部国有经济份额多,国有经济改革难度大,从而使行政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难以降低。在这种模式下,各城市都力图建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导致市场极为分割。条块分割,恶性竞争等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区内间的交流和合作。

  从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看出,区内经济一体化,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实现区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流动的强力保障,但是从目前整体上来看,武汉城市圈区内合作和统一市场的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区内生成要素流动不畅,人力资源的不到优化,导致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直接制约了区内经济的长远发展。 产业雷同、各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在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上正在走向统一协调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武汉与周边的8市的产业结构上和城市功能上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重复建设、盲目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圈内产业结构趋同,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市在主要产业上面存在着很大的重叠。

  表5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及布局 城市 三次产业比 主要产业 武汉 4.9:45.5:49.6 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 咸宁 26.3:38.5:35.2 纺织、机械、建材、运输、食品 黄冈 33.2:33.9:32.9 纺织、机械、建材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各地区间横向联系的层次较低,许多优势产业形不成联合体的情况下,分工协作优势不能很好的发挥,使得配套水平低,产业关联度小、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城市圈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

  3、 各个城市间缺乏统一有效的联动机制

  武汉城市圈中的各个城市间虽然达成了统一的区域合作计划,按照武汉城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框架,近年来,对现有的人事人才政策普遍进行了梳理,各个地区间人力资源流通、合作、培训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比如黄冈近几年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发挥规模培训效应上取得进展。在坚持“六凡必训”的基础上,先后与武汉、黄石、鄂州、咸宁建立了人才培训协作关系,在军转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和计算机培训等方面展开了合作,实现了双向代培、代训和证书互认。

  但是,总体上来说,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之间,以及八个城市内部在人力资源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机制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很多的合作政策和协议仅仅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也十分有限,有的仅是部分城市之间的局部合作。

  这样的现实与设想的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流动、协调以及合作上面的高度协调和联动相差还很远。

  4.人力资源配置统一大市场未形成、各城市间人力资源流动不顺畅

  根据省、市发改委、公安等有关部门了解的情况,目前的户籍制度与人才流动关系最为密切相关,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关卡”,主要表现在户口上承载功能太多,与就业政策、子女入学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如本地购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公积金等等)有很大的关系,对人才流动限制很大。在办理调动手续、高校毕业生接收等方面的问题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与户口有关。

  目前各个城市间实行的户籍制度,都无疑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促进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整合的对策 打破行政区域经济、建立更加统一的大市场 武汉市要着力延伸产业链,壮大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企业。同时,黄石、孝感、仙桃等8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积极引进武汉的产业资本,初步形成了与武汉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具体探索包括:逐步拆除城市圈内城市间和城乡间的户籍壁垒,建立武汉和 周边8个城市(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在这方面武汉市开始试行通用户口本,持通用户口本,武汉城市圈9城市居民可自由流动,并形成以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通用户口本的实行便利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为城乡统筹就业减少了阻碍。从总体上看,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一种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但是我国城市目前的容纳能力有限,当前应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分阶段、有步骤的逐步放开户籍管理。考虑到各城市的实际承受力,应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权。除少数大城市外,应放松户籍管理,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收入和生活来源的人员,经申请允许变成城市市民,以登记制取代审批制,真正使户籍只起到表明居民居住地的作用,而不是作为社会身份的一种标志。 加快产业对接,形成产业集群 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人力资源整合,不仅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人力资源整体效能,而且能够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然而,人力资源整合的真正内涵,即通过人力资源配置等手段实现人力资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人力资源整合最基本的涵义就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体优化,而人力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业结构决定人力资源配置方向,进而决定人力资源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通过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和基础,两者的互动调整与优化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税收与社会《税收与社会》
《税收与社会》是社会经济税收综合性期刊。以税的观点,理性注目当代中国的改革。注重传播税的文化,提倡建立税的环境。公布税收政策发令,解答税收疑难问题。用文...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publishes the most recen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results as well as papers in the field of ocean sciences ,which inc...
中国绿色画报《中国绿色画报》
《中国绿色画报》是一份由国家新闻出处总署批准,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绿色生态环保类、高品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117/G3,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双月刊)现用名是《国网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98年,由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主办。是全国公开发行的电力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 《山...
数字化用户《数字化用户》
《数字化用户》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567/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应用数字...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