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合理把握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
教与学是一个不可脱离的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教师应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眼光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课堂教学的“重心”就要从教师下移到学生身上,这就需要“放”。然而,从今天的课堂来看,还是有许多老师“抱着”学生赶路,不常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其原因有:一是教师在观念上未能充分认识到教学应产生的变化,没有认真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没有从思想观念上扭转原有的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角色定位;二是现有教学时间安排与学生主动学习有一定矛盾,两者难以兼顾,一旦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与权利,教学时间常会难以调控;三是老师并没掌握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策略,课堂上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的同时,恰恰是凸现自己教学无能无助的时候,换句话说,学生“活”了,教师自己就“死”了。
对课堂教学来说,这个“放”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计和个别学习、小讨论、大组交流、表演等形式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价权给学生来而实现。实践表明,教师开放到哪一步学生就主动到哪一步。具体而言,“放”有两个层面:第一,在广度上开放,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把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变成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避免教师与少数明星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第二,在深度上开放,教学要展现每个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放”的方向,不能乱放,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准确,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不产生疑义的基础上形成思考的空间和欲望。如果开放问题本身的设计不严密,很有可能带来学生的盲目。此外,我们也要注意,一旦“放”开后,面对活生生的学生,依旧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发生,这时面对多元的、不确定和意料之外的信息与资源,教师的回应就是“收”。“收”是一种聚拢,意在把学生散点式的思维集聚成为促进发展的资源;“收”是一种引导,意在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学生的思考与理解不偏离教材意涵;“收”是一种提升,教师应当在充分倾听的情况下,整合不同的理解与思考,并将之提升到一种更高的水平。”
“放”与“收”的过程就是教学自由与教学控制的过程,通过合理把握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方向和程度,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育人环境中得以快速、个性化的成长和提升。
总之,做为教师,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师生共同体”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视域,去建构一种富有弹性的课堂,去组织和引领学生,去追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成长”与“教师成熟”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胡东芳,陈炯《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约瑟夫·罗曼著〔美〕,洪明译《课堂教学技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