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建具有“弹性空间”的课堂
新课改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动态场景中。在这样的场景中,要顾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机会,这就为课堂引入了丰富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素。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变化调整后续教学设计,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态,以便更优地达到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兵不动,仍然用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来框定课堂上的行为,那么,即使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学科知识的传递,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构建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空间,做到教学有案,但无定案。教学过程设计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水到渠成。
例:初三年学完《伏安法测电阻》这一基础知识后,安排一个测量电阻的学生探究实验。利用一个电池组、一只电流表、一个开关、一个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和几根导线,在只连接一个电路时,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能测出未知电阻RX的值。学生在实际测量中验证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由于“尽可能多”的激励作用,学生们参与的激情高涨,设计的灵感相互迸发,思维之花朵朵绽放。
在这堂电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中,部分学生设计出了把所给仪器串联起来,通过测量滑片位于变阻器两端时电路中的电流,列方程组,解出RX的方法。还有部分学生是用开关与未知电阻(或滑动变阻器)串联后再与滑动变阻器(或未知电阻)并联,最后把它们和电流表、电源串接起来,通过开关的断开与闭合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测出未知电阻RX的值。其中一个同学的别出心裁的设计让我兴奋不已,其步骤是:①按如图1所示的电路连接好实验线路,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1;②闭合开关,记下些时电流表的示数I2;③利用RX=(I2- I1)R0/ I1 算出RX的值。”
这个问题的提出看似普通,但它让我看到了学生“前在”的学习前景,又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在”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的判断选择和把握自己的自觉意识,真正实现了从“教书”向“育人”的重要转换。
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生成,构建课堂教学的“弹性空间”, 突破了过去教师全面控制课堂、学生消极被动配合的局面。通过适时调整教学结构,形成更贴近学生实际的人性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最佳体现。同时它也是最能考验教师教学智慧的方面,它对教师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提高自己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调控能力,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加成熟。
2.3 深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想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活世界”这个概念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代替了80年代以来在教育理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实践”话语。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生活化。它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将生活中相关资源引入学科教学实际,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活动中,高度关注师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在获取和探究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参与课堂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增强,获得的情感体验更丰富。二是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念。课堂是师生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与生生间的课堂交往是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生命的体现。
例:在初二《摩探力》的教学时,
实例1:在扫地时,观察扫帚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思考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分析:凭生活经验,同学们都知道要把地扫干净,必须把扫帚压在地面上,同时还要用力推它。教师以慢动作再现扫地的场景:用一只手把扫帚压在地面上,然后用另一只手推动扫帚向左滑动时,观察扫帚的形变的变化情况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回忆生活经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顺理成章的说明扫帚除受地面支持力外,还受到一个向右的力,使它发生向右偏的形变。那么这个力是谁给它的呢?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是地面给它的一个阻碍扫帚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滑动摩擦力。又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扫帚对地面也有一个压力和滑动摩擦力。从扫帚的形变情况即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扫帚相对地面运动的方向相反。
通过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充分地分析、讨论这些具体问题,才能感知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初步了解摩擦力基础上,联系生活实例进行猜想: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猜想的根据是什么?与这些因素是什么关系?
实例2:扫地时,如果地面上的垃圾是比较重的石块、铁块等物体,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
实例3:桌上摆有生锈的铁钉、普通白纸、毛巾、砂纸,让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把铁锈除去。
对实例2、3分析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明白了不管是要扫去地上较重的石块、铁块还是打磨掉铁钉上的锈,必须通过增大摩擦力来实现的。而要增大摩擦力必须通过增加压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实现。这也就得出了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得出“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这一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探究实验改为验证性实验,进行验证。
……
最后我教学生用手掌压在桌面上,让学生感受在手与桌面粗糙程度相同时,用不同的压力来推动手掌,体验摩擦力的大小和与压力大小和运动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理相对运动方向的关系;把手放在较粗糙的砂纸上用同样的压力来推动手掌,体验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探究活动,我看到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也体现了我们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课堂生活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人际交往中尊重与互信的重要,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达到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三是通过生活化的课堂,获取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迎接新生活,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提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