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基础科学 > 从汶川地震试析 如何增强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从汶川地震试析 如何增强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李 鸿
【分  类】 基础科学
【关 键 词】 汶川地震 学校 自然灾害 措施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由于自然变异和人为影响,自然灾害呈快速上升之势。汶川地震的发生,因其对社会,尤其对各级学校带来的惨烈后果,引发了各级管理者的反思。校园作为一个人口高度聚集场所,应建立怎样的防灾机制,如何加强灾害预警,采取什么手段提高师生避险意识和技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必须从了解自然灾害入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关键词]汶川地震 学校 自然灾害 措施

  Measures Should Taken by Schools to Deal with Natural Disaster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bstract: Number of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by nature variation and human influence has been in a rapid rise. Wen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at 12th ,May this year, for its horrible damage to our society especially to schools, caught the attention and reflection of administrators. This paper focused on what kind of disaster preven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a campus, how to strengthen disaster warning system and what kind of solu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hedge awareness and skill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the lost could be reduced to the least. The campus is a densely populated place, so it is important to set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strengthen trainings to raise the a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arting from learning about natural disasters.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Schools, Natural Disaster, Measures

  “自然灾害”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往往是触目惊心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已久,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人类应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

  汶川地震给各级学校带来惨烈损失,痛定思痛,必须反省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学校应采取的措施,不能做事后诸葛,也不能借“百年不遇”搪塞,我们要把用血书写的教训,铭刻成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教科书。要在充分认识到各种自然灾害危害性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一、自然灾害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特征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波及面广,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易引发次生灾害和社会秩序混乱。涉及学校较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台风、暴雨、洪水,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沙尘暴、火灾等。以地震灾害为例,由于教学功能的特殊需要,学校建筑从建筑技术上讲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倒塌最多的就是学校建筑。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学生是弱势群体,灾害一旦发生,损失最大的是学校,伤亡最多的是学生。如何科学预防自然灾害,有效减灾?现实的惨痛教训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自身应建立防灾机制,学校在面对灾害时,做到临危不乱,科学决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是政府与校方思考的一件大事。自然灾害有以下危害:

  (一)破坏性强

  人类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是战争,其次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突然性强,暴发力大,防御难度大,引发的各类次生灾害严重。 1786年四川康定大地震仅死亡430人,但由于堰塞湖决口,淹亡10余万人,其后瘟疫流行,死亡不计其数。2004年的东南亚海啸,造成24万余人死亡,几十万人流离失所。2005年8月28日“卡特里娜”飓风,导致新奥尔良等地死亡千余人,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伤亡人员最集中的地点是聚源中学、旋口中小学及东汽中学等学校。一组组血淋淋的数据诉说着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血泪史。

  (二)影响面广

  由于学校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同时也寄托着千万个家庭的梦想,学校还是高级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校园中有不少国家的重点科研实验室,涉及很多国家核心机密,实验用危险化学品较多。突遇大灾时学校肯定是重灾区,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四川5.12地震最惨烈的现场是学校,据几名参加过越战的军队救援指挥官讲述,其情景比战争场面还要惨烈,让无数中国人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各种申讨声铺天盖地而来,政府、教育界各级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责难,如果你曾经身临现场,你会觉得各种指责都不为过。

  (三)持续时间长

  由于自然灾害破坏性大的特点,决定了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难度大,灾害影响时间长。然而,教育是耽误不起的事业,学生的学业也是耽误不起的,势必对学校造成较大的压力。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正是各类学校的授课中期,但地震发生后,个别重灾区的学校不得已而提前放假,有的学校被迫整体外迁。虽然有的学校在援建单位的帮助下,在帐篷里复了课,但在一两年内无法搬入永久性教室。各种正常配套设施无法及时补给,教学实验设备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以成都高校为例,5.12地震发生后,因余震不断,整个5月份的教学计划全盘打乱,各种学术科研活动被迫取消,教学效果差。

  (四)安保压力大

  由于教学功能的特殊需求,多数学校地处开阔地带,校园内的广场及体育场是最佳的避灾场所。震后,各学校都涌入了大量外来人员,学校以其宽阔的胸怀接纳了受灾群众,但也有部分闲杂人员混迹其中。在地震发生的当天,许多高校紧急疏散人员后,不同程度发生了财物被盗案件。在成都警方通报案例中,一名不法分子趁某高校避震期间,3次潜入教室,盗窃价值10余万元的贵重财物。由于避灾群众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受灾群众在校园内随意搭建帐篷等临时居住场所,不服从管理,随意使用明火等现象,各类治安纠纷增加,安全隐患突出。

  (五)防疫任务重

  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由于基础设施损毁,造成垃圾遍地,污水四溢;再加上禽畜尸体腐烂变臭,极易暴发传染疾病。历史上就有“大灾后必有大疫”的说法。因此,在救灾工作中,认真搞好卫生防疫非常重要。把好“病从口入”关,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开水。搞好食品卫生,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和分发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慎用挖掘出来的食品。对所有的饮食单位要加强检查和监督,督促做好消毒等工作,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人员及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二、学校的应对措施

  学校应“宜未雨绸缪,忌临渴掘井”。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措施考虑得更严密、具体和周到,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一)灾害发生前的准备工作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监测是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措施。虽然科技人员为自然灾害的预警做出了不懈努力,各种监测技术不断进步,对台风等灾害的预警已探索出一些规律,但目前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所有的灾害。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对于避免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尤为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学校的教学生活场所如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体育馆等都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因此,学校应针对所在地域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在人员密集场所标明各类安全撤离的标志。除了定期组织预案演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为保障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及后期处置工作迅速有效的开展,学校还应针对救灾抢险工作的需要,在平时做好各项保障措施的准备,包括治安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水电气保障、紧急避难场所保障、应急队伍保障等等。学校应组织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学校保卫处、校卫队、校医院或门诊部是负责学校应急处置职责的专职人员,与此同时,还要发动成年的师生员工组成志愿者救援队伍及后备队伍,参与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志愿者队伍应分布至院、系、班、教学楼、教职工宿舍或学生宿舍的各楼层。根据灾害类型,开展经常性的应急训练和各种模拟实地演习,提高在灾害到来时的逃生和救灾效率。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平时的疏散演习得法,汶川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有序的疏散到安全地带,用时1分36秒,无一人伤亡,创造了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理论导报《理论导报》
《理论导报》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158/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习札记、...
冶金自动化《冶金自动化》
《冶金自动化》杂志,于197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067/T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检测与...
光子技术《光子技术》
《光子技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
中兽医医药《中兽医医药》
《中兽医医药》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2-1063/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述专论...
塑料工业《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杂志,月刊,于197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
农产品市场周刊《农产品市场周刊》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农产品市场周刊》杂志官方网站。电话:010-68133199;68253915,地址:北京翠微中里16号...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