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学习方式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其生命的主体性严重缺失,导致了让知识走向了学生的弊端,学生总是徘徊在教学的边缘,而没有走进课堂的中心。因此,基础教育的新课程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命化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探寻,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即使是“教师讲—学生听”,也应是致力于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深入生命意义的深层追寻,并激励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讲授”之后,愿意进一步主动探究,愿意而且能够与教师和同伴分享学习的快乐。为更好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生命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走向学习的过程,走向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6.师生关系要和谐而融洽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生命节律的和谐共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交流是基于师生人格平等的对话,因为在平等的对话当中教师能看到学生的能动性、发展性、差异性和完整性,在创造精神生命的工作中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年轻一代的生命,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生命化课堂教学通过建构新型的民主、平等、对话交流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独特性得以珍视,生命的活力得以涌动,生命的灵性得以发掘,进而使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都能得以提升。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开放性课堂教学,吸纳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走向课堂,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机械化程序。第二、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内容、方法、评价等,接受、吸纳新思想、新理论,不断地调整教学。第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活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促进师生之间愉快地合作。第四、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待差异、平等交流、积极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得以升华的舞台,使课堂教学充满和谐融洽的生命互动。[12]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69-72.
[2]袁维新 .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58-63.
[3]张天宝. 学生“四维”特性和现代教学活动[J].中国教育学刊,2008,(8):43-46.
[4]夏晋祥.“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6-30.
[5]张涛、张红.生命化课堂教学重建[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8):13-15.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6.
[7]毛德庆.生命化教学视界下的体验教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9-121.
[8]戴维·佰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9]陈丽萍.浅谈课堂教学生活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2,(2):184-186.
[10]虎技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初探[J].甘肃科技,2007,(2):242-244.
[11][12]艾诗根.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成、特征和意义[J]. 江西教育科研,2007,(9):112-115.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