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从生命化课堂教学的视角来看,教学中的体验应当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体验是学生存在和发展及追求生命意义的根本方式。体验对于人生命的升华、精神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首先是体验的丰富与发展。因此,教学中的体验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存在方式。[7]我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体验时,要强调其身体参与。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4.彰显教法的对话性
生命化课堂教学倡导对话教学,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它意味着教学已经从知识的机械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所谓对话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8]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互动,是一种“我——你”的主体间性关系。生命化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充满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渗透着师生与文本、与自我、与教育情境之间的对话。所以说,生命化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及情境之间对话互动的产物。
对话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学活动主要不是一种知识授受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理解和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与文本之间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生硬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我和你、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关系,它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交往关系,即主——主或我——你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师生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是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是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信任、民主自由、公正宽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9]
三、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建构策略
生命化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活力”为核心,使学生个体的智慧生命得以延展,同时也使教师在驾驭鲜活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为此, 教师要确立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取向,努力构建促进生命发展的课堂实践操作体系。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
生命的整体性要求我们把生命看作是具备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特征的个体,这就决定了生命化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突出整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与技能处于基础地位,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体现了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目的是让学生“会学”, 体现了课程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目的是让学生“乐学”, 体现了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综上可见,这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共同指向了促进生命和谐发展这一目的。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要有认知方面的,还要有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目标的体现。
2.教学内容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亲身感受课堂教学情境,亲自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用心灵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通过师生多方面的交流,共同体验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从而达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融合、思想的交流。为此,教师要做到:①创设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悟、体验。②加强“知识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首先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改善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乐于、善于营造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与学生一起建构生命的意义。③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重介绍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发现,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洞悉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发现生活的乐趣,感受知识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0]
3.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
生命化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提倡生成性教学。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生命化课堂教学看来,教学过程不应是一种可“预成”的现象,不是实现预定教学蓝图的途径和手段。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等随时会发生变化。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倾听、领会、预测,并以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为依托,灵活应付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针对具体的教学场境选择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应根据执行中途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在变动中引导着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4.教学模式要走向交往、对话
生命化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度“授—受”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的突破,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为唯一的目的追求,让课堂教学走向交往、走向对话。这种交往与对话包括教师与书本的对话、学生与书本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等形式。让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知识意义的启迪建构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让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对知识的价值引导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的统一。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知识基本上由四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辅导资料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生活世界的知识;学生个人生活世界的知识以及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这些知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本知识和间接知识,而是蕴含着师生双方各自的情感投入、隐性知识、教学智慧,师生可以以各自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创造出“真实的”意义世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生命智慧碰撞,人格魅力的影响,不断体验着升华着情感,形成有活力的、紧密联系实际的的生命化知识,从而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11]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