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图书作为固化和传承航天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总结航天科技成果、传播航天科学技术、培育航天科研人才、促进航天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鼓励航天科技人员著书立说,活跃航天学术交流,服务航天型号研制,推动航天科技创新,促进航天事业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决定,从2007年起,设立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
10年来,在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组织下,在总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和各位作者的积极参与下,基金项目征集、申报、评审和出版工作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一、发展历程
航天科学技术属于高精尖领域,专业划分细,从业人员少,航天科技图书读者面窄,发行量小,难以依靠销售收入收回成本。在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设立之前,航天科技图书只能依靠作者资助出版发行。由于作者自筹经费比较困难,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工作受到严重制约。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航天科技图书非常有限,平均每年出版21种。
图1 2000年—2006年航天科技图书出版情况
为了鼓励航天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汇集科研成果,总结管理经验,固化、沉淀、积累和传承航天科技知识,为航天型号研制提供技术储备,为航天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中国宇航出版社申请,集团公司党组批准,设立了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制定下发了基金管理办法,组建了基金评委会,由集团领导担任主任,总部相关部门和出版社领导担任委员。集团每年出资100万元,评审1—2次,资助10—20个项目。
基金设立之后,航天科技人员踊跃申报,基金影响不断扩大,资助项目逐年增多。从2007年的10种,增加到2013年的35种。为了保持基金发展的良好势头,集团公司党组决定,从2014年起,将资助额度提高到150万元,每年资助20—30个项目。
经过10年的征集、申报和评审,共资助了219个项目,占申报总数的78%。截至目前,已经出版基金资助图书139种,正在出版基金资助图书34种,两项合计173种,占资助项目总数的79%。各年度申报和资助情况见图2。
图2 2007年—2016年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申报、资助情况
基金资助图书的出版,带动了整个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工作。自2007年以来,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品种有了较大幅度提升。2007年—2010年,平均每年出版40种;2011年—2016年,平均每年出版55种(见图3)。航天科技图书的出版繁荣,有力地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图3 2007年—2016年航天科技图书出版情况
二、项目构成
(一)书稿来源
获得资助的219个项目,主要来源于集团公司及其所属的研究院、专业公司和直属单位,占75%;部分项目来源于集团公司以外的高等院校、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占25%。集团公司内外单位获资助项目比例见图4。
图4 集团公司内外单位获资助项目比例
在集团公司内部,各单位获得资助项目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一院、五院为第一梯队,资助项目分别为33种和44种;六院、八院和九院为第二梯队,资助项目16—20种;其他单位为第三梯队,资助项目在10种以下。
图5 集团公司所属单位获资助项目情况
在集团公司外部,高等院校成为基金资助项目的主要来源,共有12所高校的40个项目获得资助,清华、北航、北理工、西工大、哈工大、国防科大等高校均有多个项目获得资助,在前8位中占据6席(见图6),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哈工程、航天工程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院校各有1个项目获得资助;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技工业局等军队和政府部门及所属单位共有11个项目获得资助。此外,财政部、军委后勤保障部、上海市宇航学会等单位也有项目获得资助。
图6 集团公司以外部分单位获资助项目情况
(二)著作方式
按照著作方式,资助项目可以分为原创图书和翻译图书。基于固化科研成果、积累航天知识、总结管理经验的需要,基金资助项目主要以原创图书为主,共计181项,占全部资助项目的83%。自2009年起,按照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要求,在基金资助项目中增加了翻译图书的比例,从国外知名出版机构引进了一批反映航天关键技术和学术前沿的图书。在全部219个资助项目中,翻译图书38项,占17%。著作方式分类如图7所示。
图7 原创图书与翻译图书获资助比例
(三)图书类别
获得资助的219个项目,涵盖了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管理专著、工具书和文化图书5大类,各图书类别资助情况如图8所示。
图8 资助项目图书类别
(四)专业分布
从专业分布角度,位居前列的包括航天器、火箭与发动机、导航与控制、管理工程、深空探测、电子与软件、材料与工艺、试验与仿真、载人航天、可靠性等,这10个专业领域共计有181个项目获得资助,占全部资助项目的83%(见图9)。此外,资助项目也覆盖了综合技术、导弹、雷达、遥感、测量、热控、力学、发射、法律、文化等专业领域。
图9 资助项目专业分布
三、丰硕成果
目前,基金资助图书已成为中国宇航出版社航天图书出版的新亮点,并正在形成新品牌。已经出版的近140种基金资助图书(见图10),累计印刷30多万册,为航天科研、生产、试验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受到广大航天科技人员的欢迎。
图10 已经出版的部分基金资助图书
在基金资助项目中,有7项分别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有5个大项(20个小项)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有3项获得国家级奖励。
《干涉型光纤陀螺仪技术》,2008年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见图11)。
图11 《干涉型光纤陀螺仪技术》
《航天火工装置》(见图12),2010年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12年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13年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见图13),2013年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16年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图12 《航天火工装置》
▼图13 《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第一辑)》(见图14),共7卷,包含2011年基金资助项目《航天工程设计实践》、2012年基金资助项目《载人月球基地工程》、2013年基金资助项目《空间站系统和应用》。2012年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13年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15年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图14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第一辑)》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第二辑)》(见图15),共7卷,包含2013年基金资助项目《空间模拟器设计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现代航天遥测系统》、2014年基金资助项目《运载火箭数字化工程》、2016年基金资助项目《探索之路——美国载人空间探索计划的理由和方式》。2016年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17年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图15 《载人航天出版工程(第二辑)》部分图书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第一辑)》(见图16),共10卷,全部来源于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2017年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图16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第一辑)》部分图书
基金图书的出版,对航天人才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任新民院士、朱森元院士、刘竹生院士在内的老专家,通过著书立说,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技术、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包括周建平、吴伟仁、李仲平、侯晓、王巍在内的中年专家,通过总结科研成果,形成知识体系,传承航天技术,这些图书的出版,也为他们当选两院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撑;还有一大批青年专家,通过书稿创作,梳理科技知识,接触学科前沿,展望发展方向,为尽快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成功经验
10年来,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取得丰硕成果,是与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各位作者的辛勤创作和出版社的热心服务分不开的。
集团公司党组对基金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相关事项,制定下发管理办法,设立组建评审机构,吴卓、马兴瑞、雷凡培、李金生、袁洁等领导先后担任评委会主任,在资金保障、选题征集、项目评审和图书出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为做好基金工作提供了坚强保证。
集团公司相关部门领导作为评委,积极参与项目评审工作,严格把握基金使用方向,对申报项目提出中肯建议,在全体评委的共同努力下,保证了资助项目的内在质量。同时,各位评委对基金工作提出很多有益建议,对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帮助。
航天系统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对基金工作大力支持,将基金申报和图书出版作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一院、五院,这两个院获资助项目最多,与其规模大、单位多、实力强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重视技术积累和传承。一方面加强宣传,将申报通知挂在内网,使更多科技人员了解基金申报要求,促使科技人员积极创作;另一方面,责成有关部门具体组织,鼓励高水平项目踊跃申报。
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以高度使命感,笔耕不辍,为航天事业薪火相传提供支撑。基金图书作者既有老院士、老专家,也有年轻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既有航天型号两总,也有一线科研人员;既有个体作者,也有创作集体。他们将中国航天人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贯穿到书稿创作之中,确保了基金图书的学术水平和成稿质量。
中国宇航出版社将基金设立视为难得发展机遇,以高度责任感,开展基金项目的征集、遴选和出版工作。多次前往科研院所广泛宣传、重点培养,保证申报项目的丰富来源;对申报项目认真审读、严格把关,保证评审项目的学术水平;将资助项目作为重点任务来抓,保证基金图书的出版质量。基金图书已成为出版社的拳头产品,正在助力航天事业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号角。我们要在前10年基金工作基础上,总结经验、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航天出版事业新局面,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