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学术热点
行业资讯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3-10-04 来源: 访问: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是国家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品德课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专职教师少,教研活动少,教学方法和手段严重滞后。

由于小学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品德与社会》课基本上都是兼任,大多数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般不会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还有不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三、要探究多方位多角度地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有下面几个方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主动参与,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为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努力使《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精品推荐
摘要: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热门期刊
数量经济研究数量经济研究
《数量经济研究》(TheJournalofQuantitativeEconomics)创刊于2010,是由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办、吉林大...
中华全科医师中华全科医师
《中华全科医师》月刊,创刊于2002年,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中国全科医学学科内高水平...
父母必读父母必读
《父母必读》杂志,月刊,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主办的学术...
中国粉体工业中国粉体工业
《中国粉体工业》杂志创刊于2004年,由中国粉体网主办,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委员会、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肿瘤药学肿瘤药学
《肿瘤药学》杂志,于201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507/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季刊)创办于1988年。原名为《高教评估信息》,1994年更为现名。本刊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