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学术热点
行业资讯
沈阳生态所在土壤微生物碳泵储碳机制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发布时间:2021-02-19 来源: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访问:

  土壤碳的周转与截获机制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土壤碳汇功能的提升是提高粮食安全、改善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地健康等的关键,也是积极响应我国黑土地保护工程与国际“碳中和”发展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必由之路。土壤有机碳(SOC)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里主要以有机质(SOM)形式存在。随着科技新手段的应用及理论发展,学术界对于SOM形成和稳定的认知已从传统的腐殖质观点转为更加关注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调控,并对土壤微生物直接贡献SOM形成及其碳库的重要作用逐渐达成共识。

  2017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系统微生物学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土壤微生物碳泵”(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简称sMCP)概念,该理论聚焦于土壤微生物体内同化过程及其死亡残留物对土壤碳库的贡献,并以sMCP概念为核心,阐明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碳截获的调控机理,形成了包含“sMCP概念”、“土壤微生物双重代谢途径”和“续埋效应”三方面为核心内容的全新土壤碳固存理论体系,为土壤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相关内容以The importance of anabolism in microbial control over soil carbon storage为题,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随后,科研人员围绕sMCP概念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

  2019年,科研人员以sMCP概念为理论指导,集成模型模拟、碳氮化学计量关系和生物标识物比例换算方法,对土壤微生物残体估算策略进行深层次探讨,首次较全面地综合量化了微生物对SOM库贡献的数值范围,并对估算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思辨和归类。其中,通过对温带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残体的量化估算,报道了在温带农田、草地和森林的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死亡残体碳在SOC库里的占比显著,微生物死亡残体对农田和草地的表土SOC贡献的均值超过了50%,相关内容以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microbial necromass contribution to soil organic matter为题,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

  2020年,科研人员通过分析能源作物种植系统下土壤微生物残体与SOC对土地利用方式异步响应规律,提出有助于评价sMCP功能的参数(能力与能效)以及野外原位sMCP的评价策略,相关内容以The 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from conceptual insights to empirical assessments为题,以Opinion形式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此外,科研人员详细解读了sMCP介导的碳截获过程的机理细节与影响因子,并探讨了评价sMCP的标识物方法及不足,相关内容以Soil microbial carbon pump: Mechanism and appraisal为题,以Review形式发表在Soil Ecology Letters上。同年,科研人员对土壤微生物介导土壤碳库形成和稳定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简述,阐述和展望了现有的研究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为新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相关内容以Editorial:Microbial necromass on the rise: the growing focus on its role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velopment为题,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2021年,科研人员详述了sMCP概念内涵、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梳理和串联了近年来微生物源碳研究,并且夯实了以土壤微生物源碳为核心的sMCP理论体系,为推动sMCP概念体系在我国土壤碳汇功能提升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相关内容以《土壤微生物碳泵储碳机制概论》为题,以综述文章形式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

  近几年,科研人员结合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探究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SOM固存的主动调控机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死亡残留物以及SOC等指标的测定及对指标间关系的探索,揭示了农田保护性耕作和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SOC间的动态关联,为土壤微生物介导的SOC形成和稳定过程以及sMCP理论体系提供了第一手野外试验与室内实验数据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以及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上。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精品推荐
摘要: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热门期刊
茶叶通讯茶叶通讯
《茶叶通讯》杂志,于196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106/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
长江论坛长江论坛
《长江论坛》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344/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城市公用事业城市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现名:交通与港航)1987年创刊,是关城市公用事业综合性的刊物。《城市公用事业》主要介绍国内...
英国医学英国医学
并非《英国医学杂志》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英国医学》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
化学研究与应用化学研究与应用
《化学研究与应用》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378/O6,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
环保科技环保科技
《环保科技》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2-1143/X,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