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学术热点
行业资讯
稻田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碳固持和氮肥利用率的长期影响获进展
发布时间:2021-02-08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访问:

  生物质炭是有机材料在少氧或无氧条件下裂解产生的一类含碳量高、疏松多孔的物质。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在农田上施用具有增加土壤碳固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土壤碳氮循环是重要的元素循环过程,对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多基于两年内的短期试验来验证生物质炭农田施用后对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对生物质炭农田施用后,特别是一次性施用后的较长期效果尚缺乏研究。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土壤生态与环境课题组基于6年的稻田田间定位试验,系统比较了秸秆还田和秸秆源生物质炭一次性施用对土壤总有机碳(TOC)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中,秸秆还田量设置为每季3tha-1(半量秸秆还田)和6tha-1(全量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炭用量设置为一次性施用24tha-1(低量生物质炭还田)和48tha-1(高量生物质炭还田),其中,全量秸秆还田处理与低量生物质炭处理的秸秆投入量在6年的试验中相当。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和生物质炭施用均显著增加了TOC累积,其中在6年的周期中,当生物质炭与秸秆处理的秸秆投入量相同时,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碳累积量是秸秆处理的2.6倍。除直接向农田输入碳之外,生物质炭处理较对照处理还显著增加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积累,低量生物质炭施用下,TOC年增加量是对照处理的2倍。

  研究发现,早稻季水稻籽粒产量在秸秆还田的前三年有所降低;秸秆还田的后三年,晚稻季水稻籽粒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生物质炭由于自身额外养分输入,仅在施用当季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其他年份水稻产量增加不显著。秸秆还田下,秸秆还田处理与对照处理籽粒和秸秆含氮量比值及氮肥利用率的比值均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半量和全量秸秆还田在4至6年后分别提高了晚稻季氮肥利用率,达22.3%和39.8%,表现出明显的碳氮协同效果;施用生物质炭下,则未表现出这种碳氮协同效果。

  该研究表明,秸秆生物质炭施用较秸秆还田有更高的固碳潜力,有利于增加稻田土壤固碳能力;秸秆还田有利用更好发挥碳氮协同效果,起到“以碳促氮”的效果,有利于减少化肥用量并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关研究成果以Contrasting effects of straw and straw-derived biochar applications on soil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s为题,发表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图1.全量秸秆还田及低量生物质炭施用下6年中土壤碳固持、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变化

图2.秸秆还田及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下6年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

图3.秸秆还田(a)及秸秆源生物质炭(b)施用下氮肥利用率比值随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精品推荐
摘要: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热门期刊
秘书之友秘书之友
《秘书之友》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2-1018/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327/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
分忧分忧
《分忧》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011/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季刊)创刊于2014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承办,为季刊,国...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刊物。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杂志,于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354/D,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