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山脉通常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目前,关于热带山脉生物多样性起源的研究普遍忽略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于物种分布的影响,这主要是基于生物可以通过垂直梯度上的短距离迁移来缓冲气候变化影响的直观推断,但尚未有针对这一假设的系统检验。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学科组副研究员董锋和研究员杨晓君,与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李寿先、台湾“中央研究院”博士洪志铭合作,通过重建在喜马拉雅山地分布的288种雀形目鸟类的历史分布动态,检验末次间冰期(~12万年前,LIG)和末次冰盛期(~2万年前,LGM)的气候变化对山地群落演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些鸟类可以通过海拔梯度上的垂直迁移来应对LGM的气候变化,却有1/3-1/2的现生物种在LIG期间缺少适宜分布区。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群落周转可能源于LIG期间气候变异度的显著增强导致的局域种群绝灭。研究表明,剧烈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突破山地垂直梯度的缓冲作用,对于理解热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起源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Potential Himalayan community turnover through the Late Pleistocene为题,发表在Climatic Change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研究区域(A)以及现生物种在各时期的适宜分布面积比较(B)
物种分布海拔上限在LIG至LGM以及LGM至今的变动情况
各时期的年温差比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