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学术热点
行业资讯
沈阳生态所揭示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黄柳灌丛发生衰退死亡的生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0-11-18 来源: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访问: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最大的沙地之一,建设人工固沙植被是该地区沙化土地治理的重要手段,黄柳作为当地的优良乡土固沙灌木在固沙植被建设中被广泛使用。自然条件下,黄柳通常在水分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定植;流动沙丘前移导致丘间地的黄柳被沙埋,凭借较强的沙埋适应性,黄柳在背风坡表现出较好的长势和较高的群落优势度;随流动沙丘继续前移,留在迎风坡上的黄柳逐渐发生衰退死亡(1)。为了揭示流动沙丘迎风坡黄柳发生衰退死亡的环境驱动力和内在生理机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本单位乌兰敖都荒漠化防治研究试验站开展研究。以分别生长在丘间地、流动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上的黄柳种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生境中的土壤水分状况,以及不同种群中黄柳植株的木质部水分传输功能等的差异。

  研究表明,尽管迎风坡的土壤水分含量不低于背风坡,但是风力侵蚀导致迎风坡黄柳的部分根系暴露于空气中,降低其水分获取能力,从而增加该环境下黄柳的水分胁迫程度。根系暴露所导致的水分胁迫显著降低迎风坡黄柳植株的叶片水势、木质部水分传输效率、气穴化栓塞抵抗力和水力安全边际,使其面临较大的水力失败风险2)。该研究表明,根系暴露而非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导致迎风坡黄柳面临更大的干旱胁迫,是其发生衰退死亡的主要环境诱因;灌木在死亡过程中,木质部发生显著的水分传输功能障碍,是迎风坡黄柳灌丛衰退的重要生理机制。

  该研究从植物水力结构角度揭示固沙灌木在水分受限与风蚀环境中发生衰退死亡的机制,研究结果可为科尔沁沙地固沙灌木植被建设与管理提供基础参考。相关研究成果以Hydraulic dysfunction due to root-exposure-initiated water stres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ortality of Salix gordejevii shrubs on the windward slopes of active sand dunes为题,发表在Plant and Soil上。沈阳生态所植物生理生态学科组特别研究助理、博士龚雪伟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郝广友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uploadpic=W020201118500601221008.jpg

图1.丘间地、背风坡和迎风坡的黄柳灌丛,展示其“生于丘间地,长于背风坡,死于迎风坡”(刘慎谔语)的特殊生活史

 uploadpic=W020201118500691814548.jpg

图2.沙丘三种不同微生境下黄柳的水力结构特征,显示迎风坡植株水力失败的风险显著增大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精品推荐
摘要: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热门期刊
优品优品
并非《优品》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优品》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杂志,于195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0-1189/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于1993年,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办。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坚持为社会主...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电教馆主办的基础教育类的省一级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受众...
湖南交通科技湖南交通科技
《湖南交通科技》(季刊)创刊于1975年,由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湖南省公路学会湖南省航海学会主办。主要刊登我...
武钢技术武钢技术
《武钢技术》荣获武汉市期刊;湖北省五十佳重点创建期刊。立足武钢生产实际,面向冶金科研生产前沿,主要报道焦...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