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Aedes spp.)是可传播疾病的重要医学媒介,携带蚊媒病毒、蚊虫特异性/共生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威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类病毒具有蚊种特异性且稳定存在于蚊虫中,可能会影响蚊媒病毒的传播、蚊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目前,学界仍缺乏对蚊虫不同发育阶段病毒组动态变化、实验品系与野外捕获的蚊虫中病毒组差异及蚊虫对这类病毒获取途径的相关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志明和副研究员夏菡团队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Jelle Matthijnssens开展合作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
The stability of the virome in lab and field-collected Aedes albopictus acros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and possible core viruses in the publically available virome data of Aedes mosquitoes(《实验室及野外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病毒的稳定性和伊蚊核心病毒组研究》)为题,在线发表在
mSystems上。该研究在我国实验室和野外品系白纹伊蚊不同发育时期病毒组,以及全球公共数据库中伊蚊核心病毒组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该研究收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实验室养殖伊蚊(卵、幼虫、蛹、成蚊)和野外伊蚊样本,开展病毒宏基因组的测序,将结果与公共数据库中已报道的不同地理区位的伊蚊相关病毒组进行横向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来源于实验室的蚊虫样本,各个发育阶段的病毒构成相对稳定,形成一个核心病毒组。野外蚊虫有这些核心病毒和包含环境获得的其他相关病毒。此外,研究还对48组伊蚊病毒组的公共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可能存在于伊蚊属中的核心病毒,并对其中的三种重要病毒开展分子进化研究。然而,这些核心病毒对蚊虫传播蚊媒病毒或对蚊虫生理特性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史琛彦和武汉病毒所博士赵路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袁志明、夏菡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青年科研项目等的资助。

图1.该研究使用的伊蚊病毒组数据集的类型和来源

图2.伊蚊核心病毒组分布图。(A)不同地点的伊蚊共有病毒的种类和数量;(B)热图中显示至少有3个地点共有的病毒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