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学术热点
行业资讯
心理所考察创伤暴露儿童青少年中不同的情感麻木类型
发布时间:2020-08-12 来源:心理研究所 访问:

  情感麻木是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常出现的一种异常情绪性反应,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症状之一。情感麻木表现为对具有情绪效价的刺激难以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根据受限的情绪类型又可进一步区分为正性情绪麻木和负性情绪麻木。

  在最初的PTSD诊断标准中,情感麻木症状被描述为“受限的情绪状态”,包括对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麻木。在新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对这一症状的描述被修订为“难以体验到正性情绪”,缩小了这一症状的界定范围。但是,这一修订并非基于足够的实证证据。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中,有研究发现创伤后的负性情绪麻木与PTSD可能有更强的关联。

  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症状标准修订的适用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力研究组对14465名儿童青少年地震幸存者中的情感麻木症状进行考察。该研究通过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和症状学分析分别考察“难以体验到正性情绪”和“难以体验到负性情绪”这两种不同的情感麻木类型。

  研究显示,相较负性情绪麻木,正性情绪麻木症状对PTSD整体麻木症状簇水平具有更好的区分度(见图1)。与没有报告情感麻木症状的组别相比,同时报告了两种情感麻木类型的组别具有最高的PTSD诊断率、PTSD症状严重程度和功能损伤情况,其次是只报告了正性情绪麻木的组别。只报告了负性情绪麻木的组别虽然PTSD严重程度和功能损伤最低,但也高于无情感麻木组(见表1)

图1 PTSD情感麻木症状的项目特征曲线

表1 不同PTSD情感麻木症状模式的组间比较

  该研究在症状水平上对PTSD不同类型的情感麻木症状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情感麻木,均会对儿童青少年的PTSD症状和功能有影响,因此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都值得继续关注。同时,该结果也为未来PTSD诊断标准中对该症状的界定提供了实证证据。

  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病理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官方期刊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上。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9月28日-29日,《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任勉一行3人来漯河临颍就陈星聚杯太极拳比赛筹备工作情况进行调...
精品推荐
摘要:摘 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热门期刊
长沙大学学报长沙大学学报
《长沙大学学报》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276/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装备机械装备机械
《装备机械》杂志,于197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892/TH,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上海统计上海统计
《上海统计》统计学专业期刊。以政府统计信息网络为依托,发布具有性、性、系统性的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信息,...
新少年新少年
《新少年》杂志,月刊,于195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共青团辽宁省委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
学苑创造学苑创造
《学苑创造》杂志,月刊,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广西教育杂志社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
学术研究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杂志,于195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070/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