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作好笔记,不时地拿出来读一读。班级也应当定期的展示大家精选出的好文章,集体学习。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思维发散
“道而弗达”古人讲究教学要启发,但决不会是包办代替。传统的观念总是让我们觉得讲的多就是好,首先讲的多学生未必会了,即使会了,只是知识,未必是能力提高了。因此教学中千万要杜绝这样的话“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来说。”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当然,“道”,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但是你不能逾矩,引导是你能做的,包办代替也许伴随不了他终身。教师的引导也需要技巧。一次听课,讲作文,想象作文。教者放了一副车祸的画面,学生随意展开想象。教师的引导先是“什么人?”“怎么样?”“为什么?”讨论之后一个同学说是一对新婚夫妇,乐而忘忧,出了事故。“怎样‘乐’?”“怎样悲?”学生继续想,扩充了细节,但是缺少润色。教师又说了几个词“天气,语言,心理。”学生接着写。
学生为主体,活而不乱。这就要求课堂形式要新颖,竞赛,演讲,小品,辩论都可以引入课堂。教学模式也要新颖。比如讲授李白的是诗歌时,我导课给学生说了四句话:他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人物。学生马上猜。他秉承了屈原的创作风格。学生思维活跃。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学生还在想。他与酒有情缘。学生马上高兴的说出我要的答案。语文课堂可以借鉴的形式太多了。甚至是一些饶有趣味的娱乐节目。老师要千方百计的想点子,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让他去搜集各种成语故事,名人趣事,演讲精品,也许连我们都会受益匪浅呢。
老是你自己在讲台上动情投入地说,没有人应和,你很努力,也很可悲。学生可不是观众,即使你有好的演员的素质其结果是“一言堂,独角戏。”所以把你的听众变成欣赏者,参与者吧。但思维发散不仅如此。
五、大珠小珠落玉盘----情境创设
语文教师要创设语文学习的最佳情境。也许语文吸引学生的亮点就是其间的情感魅力。文学以文字为依托,以文字为载体传递情感。在作文课堂上一定要强化情境的创设。它包括教学内容文学化,语言表达戏剧化,教学手段先进化。
首先教学内容的文学化。比如:高三的诗词鉴赏的复习。通过三年的语文熏陶,学生也积累了很多诗词,这时的课堂就是他一显身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归纳诗词的情感载体,情感的类别,举出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的一堂课,你一言,我一语,把师生带入满室生辉的诗歌殿堂。这里的文学化决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更在于学生的参与。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应如此。
其次是语言表达的戏剧化。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过关是必然的。同时,语音,语调,语速,肢体语言全都要到位。教师也许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上课也许首先要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他要具有十分的感召力,鼓舞力。上课的情绪饱满,富于激情,能将学生引入适合的情境。学生是一个模仿者,从你那里学来的这些表现力也许是他受益终身的法宝。他可能就此有了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一次讲授诗词的过程中,我在多媒体教室放了一段诗朗诵,同时古色古香的画面遥相呼应,舒缓的音乐慢慢溢出,同学也沉浸在情境之中,甚至有的同学单手拄腮,欣然自得。因此,借东风,教师可以“解吾民之愠”。语文课堂就要这样,“引诗情到碧霄”,将同学带入语文之美的殿堂。
在读到这两首诗的时候,同学确实感悟到了诗的优美意境。他们跃跃欲试的要求发言,谈自己的感受。而我配上了一个日本女郎的画面和一幅古风古韵的国画,再配以适合的音乐,同学沉浸在诗情画意当中。所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对作文课堂的帮助很大。尤其在诗歌写作这个问题上,出示画片给同学提供想象的空间,刺激他们的感悟能力。一次的观摩课上,老师给出了一幅《大海落日图》,学生即时作诗,有的同学大胆想象,大胆引用,说出来的诗句令人赞叹:大海的落日悲壮得像英雄的慨叹。
总之,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时间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总是以为语文是美的,总想把我的感受传达出去。所以我做了普通的语文老师。作文课堂是我播撒文学之花的天地。希望我的学生也成为文学之美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