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让课堂联系社会生活,树立“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 数学“生活化“的认知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一是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家里装修,计算要用多少装潢材料,在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息息相关。二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包括数、式的运算、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三是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由此可见,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在 “ 实践——创新——再实践 ”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因此,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数学“生活化”的实践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课《智慧游乐场》的导入,将学校门口的景物和公共汽车拍摄下来,制成课件页面。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倍增,马上就融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格问题的数量关系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 “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 ”的互换后,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
2.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游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是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3.测一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相似形的知识后,利用学过的知识去测量古塔或旗杆的高度。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生会感到更加新奇与有意义。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