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却存在着一定误区,而陷入了尴尬境地。本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误区;尴尬;建议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的解析来实现的,在考试当中则是通过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来进行考查。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课文解析不以为然,另一方面在考试当中阅读部分试题答题效果很差。问题貌似出在学生身上,其实根源在于阅读教学当中存在的误区。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对课文的过度解析,二是对阅读考试的自做多情与自以为是。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误区分别进行分析。
大家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一直学到高中,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同感: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讲解过于详细,有些地方甚至是曲解。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听到的讲解简直就是对每一句每一字都要进行分析论证,几乎文中每个字都可以引申出一篇文章来。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鲁迅的文章,那真是每个字都深刻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体现了作者的苦大仇深。笔者在深感佩服的同时也有点奇怪,老师怎么会对鲁迅当时的心情了解得那么透彻呢?后来想明白了,这些都是老师想到的,未必是作者的本意。当年每次学到鲁迅的文章,我都会替他老人家感到无奈。您真的是这么想的吗,或者您写文章的时候真的是对每个字都赋予了这么多的含义吗?可以肯定地认为,一定不会的,短小如五言绝句,也不是每个字都有深刻含义,有些字仅仅是为了合辙压韵的需要才出现的,一篇数千字的白话文怎么可能做得到。想归想,可惜的是,他老人家已经做古,无从求证了。对于已经故去的人,你可以随意想像,随意解读,可是活人就不会任你拿捏了,随着语文教材的不断改版,有一些还健在的作者的文章也被选入了课本,这时高中课文解析风格依旧,终于闹出了笑话:有这样一段文字,“窗帘是蓝色的”,在老师眼里看来,嗯,含义很深刻,于是先对蓝色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等进行了一番考证,最后得出结论,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压抑烦闷的心情。但不巧的是作者本人知道了这段解读,作者的解释是,窗帘本来就是蓝色的。
高中语文考试当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一般高中语文试卷中都会有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基本问题不大,因为多数文言文都属于叙事性的文章,只要准确理解了主要意思即可。但现代文就不同了,题目多数是对文章的引申含义与作者心理的分析,评分标准是考生答案与标准答案相对比,如果考生表达的意思与标准答案接近就可以得到高分,反之是低分或不得分。这就有问题了,标准答案是作者本人写的吗,一般不是,所谓标准答案其实也就是出题者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而已,所以阅读考试的实质就是考生在猜出题者的心思,猜中了得高分,猜偏了得低分,猜错了不得分。但值得怀疑的是,出题者对文章的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见得吧。甚至我们可以说某些出题者对于文章的理解纯属自做多情,作者本人根本就没想那么多。可是抱着一份自做多情的心思让人去猜,猜不中还不给分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说出题者自做多情并非笔者尖刻,而是有根据的。笔者曾看过一档综艺节目,节目里有一名女嘉宾是一位编辑,曾写过的一篇文章被选为某省高考试题,荣幸之余找到题自己答了一番,结果十五分的题目仅得一分。有一道题目是对文中的格调二字进行解读,可是作者自己说当时写到此处只是觉得这个词不错就用了。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怎么做了,但本着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的精神笔者还是提供几点建议:
所谓简约化的解读,就是不要对文章进行过多的解析,一是过多的解析很可能出现偏差,曲解了文章的本意,二是过多的解读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钻进那咬文嚼字的牛角尖里。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前辈高人早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所谓开放式的解读,就是不要要求大家对文章的理解完全一样,中国有句话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外国人的说法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么阐述,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却竭尽全力想达到大家对同一篇文章看法完全一致的效果,英雄所见才仅是略同,对于一群普通学子来讲要想完全相同岂不可笑。
所谓甜咸杂进式的阅读,就是鼓励学生去阅读,古人讲开卷有益,只要不是诲盗诲淫的内容,尽可去读。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从何而来,是老师讲出来的吗,大谬不然,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有句话叫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也是如此。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其实是由解读者的知识与思想来决定的,当一个人经过了大量阅读之后,其知识构成与思想水平足以让其对一篇文章进行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所谓提炼式的考查,就是在阅读考试当中以总结概括性的题目为主,提炼文章的精要所在,能准确把握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图就可以了。尽量避免对作者的心理分析类的题目,以免再出现自做多情的尴尬与自以为是的霸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经过了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依然岿然不动,前些日子笔者看到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不仅为广大学子感到后怕。为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摆脱阅读教学的尴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马上行动起来,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与考试方式,救救阅读。
参考文献:[1]鲁霖霖.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若干思考[J].现代阅读,2012,07:96.
[2]孔蓉蓉. 试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2012,06:107-108.
[3]戚辉.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2,0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