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猜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多种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整个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多年的教学发现,应用猜想是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
猜想的的设置是一种教学艺术。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种既孕育着迷雾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提出既不是触手可得,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运用直觉,联想去猜测,去活化思维。教师则趁机诱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应用猜想,现就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一、导课处“猜想”,引发学生生疑,萌发创新。
创新意识即指人们潜在的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学生的创新是在对教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而产生的,而猜想是对事物变化方向的一种“试探”性判断。因此,导课处恰当的设计猜想,诱发学生生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这样导入:小明今年12岁,可是只过了3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为什么?课堂哗然,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这样设计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充分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体现了数学的魅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的兴趣和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新授时“猜想”,直觉顿悟,促成创新。
直觉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是自由联想在某一问题边沿的持续活动,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时,形成新联想,数学教师要创设情景并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假设、推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创新。例如教学“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2400÷16×(71-66)的运算顺序后,教师请大家去猜想,如果不改变原来的运算符号,最后算除法怎么办?迫使学生猜想,再用一个括号来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水到渠成教师揭示中括号的概念,并让学生继续猜想,这个中括号应放在什么位置,最后才算除法,然后猜出整理2400÷[16×(71-66)]
三、达标中“猜想”,发散思维,发展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创新。俗话说的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因此,在教学练习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和寻求答案,产生多、新、奇的解题方法。例如:六年级分数乘法中,计算47×
48=(48-1)×
48=48×
48-
48=46
48, 47×
48=47×(1-
48)=47-
48=46
48,再变一下2010×
2011=2010-(1-
2011)=2010-
2011=2009
2011从这些有趣的算式里,可以看到一种创新思维的脉搏在跳动。
四、总结时“猜想”,质疑完善,培育创新。
在课堂总结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大胆猜想,敢于发问,提出富有思考性和本质性的问题,有利于完善认识过程。例如,在总结梯形面积公式时,S梯=(a+b)×h÷2,有学生就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经过多次尝试、验证,说明猜想是正确的。
看来,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能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