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沟通与交往课是新一轮聋校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沟通与交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训练、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旨在帮助聋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聋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这段话充分概括了该门课程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全国各地聋校开设该课程的际来看,广大特校教师高度认同了这门课程对聋生生存能力培养的意义。但是,由于该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许多聋校采用自编的校本教材,由于对课程性性质的理解不同,各类校本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我校开展该课程的情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实用性原则是沟通交往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沟通与交往课程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是以往聋校语言训练课、思想品德课及语文课程的部分整合。其教学目标涉及聋生丰富的发展领域,其中语言发展与交往能力发展尤为突出。众所周知,聋生回归主流的主要障碍是沟通与交往的困难,而沟通的困难来自于未能掌握主流社会的语言,所以,在沟通与交往课的校本教材编写中,要高度重视各类语言能力的培养,将实用性作为首要原则,选择聋生最需要掌握的语言,模拟与聋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生活场景,教会聋生在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生活常识、社交礼仪,让聋生了解简单的民俗文化,帮助他们全面了解主流社会,为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倡导多样的沟通方式 。由于聋生听觉个体差异较大,所掌握的语言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国聋校课堂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过于重视口语训练而忽视聋生全面发展的倾向。教学语言单一化,没有充分考虑到聋生语言实际水平及语言发展的可能性,造成聋生学习渠道受阻,接受知识信息量大打折扣,聋校教师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口语的正音与训练上,聋生掌握理解的概念贫乏,自发内部语言少,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与别人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方案》对于沟通与交往课程设置的阐述针对当前聋教育存在的这一问题提出了方向性的引导,在教学语言上一改以往“口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的提法,倡导全面交流,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多种沟通方式。在沟通语言的选择上没有所谓的主次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方案》明确指出:各校可根据聋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这对于推进各地聋教育自主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为“口语教学”“双语教学”等不同流派的聋教育改革与实验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不论在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要贯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有效沟通为最终目的,鼓励聋生采取多样的沟通和交往方式。 三、增加社会实践在课程中的比重,培养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就是要培养聋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沟通与交往过程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可以与其他课程进行交叉教学,有效的融合,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沟通与交往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积极组织引导聋生到社会生活的现实场景中运用课堂学习的交往方法与技能,要经常组织聋生深入社区,加强家校联系,举办各类亲子活动,让聋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聋生家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要充分利用学校、社区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定期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活动实践中进行语言的教学以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四、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沟通与交往课程由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方式等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决定了其评价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着重体现在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等几个方面,因此沟通与交往课程评价不应游离于教学、学习活动之外,教师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也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实践、共同发展的过程,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用档案记录法,即通过平时记录的方法真实的记录聋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采用档案袋的方式,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评价信息以活页资料的形式进行保存,清晰展示学生成长进步的足迹。在学期结束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评定相应的等级。还可以采用行为观察法,教师有意识地将课堂观察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细致、敏感的观察,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进行有效地记录,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形成评价基础,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评价方法既可以用作过程性评价,考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用作阶段终结性评价,教师在学期某个阶段,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观察,给予聋生沟通与交往能力做出水平性评价。还可以采用情景测验法,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让聋生在活动参与中对其进行考查,这种方法可以真实的反映聋生某一阶段沟通与交往能力的真实水平,可以对于班级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给出科学合理的能力定位。 明确的教学目标,多元的教学方式 ,有效评价都是沟通与交往课程的重要组成要素,让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为聋生回归主流社会百不懈努力。 [1] 张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 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盲文教育出版社 [3] 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