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地去体验科学家如何针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信息,以合作、协商、交流的组织形式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合作产生的自尊水平)。
一、模式的教学特征
1. 模式教学注重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并得到能力提高
模式教学的核心—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手段,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设计科学的学科学习方案解决问题,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亲自得出结论,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知其然以及知其所以然,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获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并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对将结论先直接告诉给学生,然后再“照方抓药”,通过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来加以验证,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直灌式”教学的批判。
2. 模式教学注重教学素材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
这一结论来自于对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先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并科学合理地将教学素材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如:模式教学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课的子课题“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的教学处理时,采用让学生用原电池理论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家中做菜用的铁锅用水洗过后放置一段时间会产生锈迹,而抹过油的铁锅却没有,切菜的刀不抹油也不生锈。这样从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知识。
3.模式教学注重多元互动、优势互补
在模式教学中,以学生的动为主体,以教师的导为媒体,以对问题的反馈为载体,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内在价值,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助勉励、相互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组内、组间和生生、师生之间形成环式交流,课堂上以小组内讨论,推选中心发言人为模式,使课堂教学形成层次性和阶梯性的链状结构。这样就可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判断,拓展了自我的视野。同时,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二、模式的教学程序
1. 创设问题情境,激趣生疑发现问题
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因素和认知需要,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2. 明确任务,问题探究
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研讨教材,做到边思边议。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提供探究问题的背景材料,使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有选择性地、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资料和信息,架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联系,让学生作有意义的选择。要善于点拨、诱导,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启发、激励,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化其思想,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3. 教师引导、合作协商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促进会话;关注学生的交流过程,及时捕捉学生交流合作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暴露、思维碰撞,并因势利导、恰如其分地启发、调控讨论过程。由此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由部分向整体深化,最终达到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成为整个学习集体的共享,也达到了释疑解惑的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
4. 反思、总结、归纳
自我反思即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不要求系统和全面,关键在于通过评价达到诱发化学思维、优化思维过程,增强思维监控能力,从而提高思维水平。而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结,构建起知识网络,寻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有关于认知与自我调节的研究也表明,大部分的发展性成长和学习经验上的改进发生在源于有效反思和评价探究学习成果之中,这是探究学习最重要的一步。
5. 整合内化、迁移发展
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探索的新知识、新方法同化或顺应于原有的认知图式之中并应用于实践,使其能在新情境下再运用,即进行变式训练,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这个拓展性学习过程在加强对新知识理解的同时,也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迁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庞维国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探究教学论》,靳玉乐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孙立仁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
[4] 《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唐力著,南方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