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究其所思,读与写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侧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其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和提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所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现在的一些作文课堂,老师费尽心思讲解引导,学生搜肠刮肚生搬硬套。其结果,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千人一面”,就是“空洞无物”,学生的兴趣“与日俱减”,灵气也会“消磨殆尽”。为解学生的习作之苦,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新课改精神和远程研修学习,我不断反思和尝试,努力创设途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现浅谈如下:
一、读中悟写,模创结合,夯实习作之基。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学宝库里的瑰宝,是经过编者精心筛选的,在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语言规范、写作技巧和笔法文风等各个方面都堪为语文学习的典范。在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如果我们注意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模仿,仿精彩语段,仿谋篇布局,仿表现手法,让学生在仿中练功,在仿中求异,从仿到作,在模仿中逐渐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可以为今后的独立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习了《翠鸟》后,及时渗透“描写外形要按顺序”的指导,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要抓住动物本身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动态等方面去观察描绘,再让学生仿照此法描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再如,《荷花》一课中关于荷花形态的描写很是生动,我们也及时指导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花草颜色、形状并进行描写,学生交上来的习作较以前有明显的进步。同时,引导学生去家乡景区——“微山湖红荷湿地”,亲临鉴赏感悟,从而也会领略家乡之秀美,抒发对大自然对生活热爱之豪情。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依样画葫芦的仿写,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逐渐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以生为本,活动体验,激发习作之趣。
绚丽多彩的生活是孩子们的梦想之源,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捕捉语文学习资源。让语文生活中有花蕾绽放,有蝶儿起舞,有鱼儿戏水,有月儿弯弯,有青烟袅袅,有鸟儿展翅,有柳絮飞扬......所以,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学生们几乎能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悟到的,用文字抒发出来。当写作成为一项自由的抒写与表达时,自然文思泉涌、散发生机。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情商,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文中写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真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布置了一个小片断,让学生利用一周时间用心观察或细细回忆父母与自己生活的点滴,一周过后将自己最想说的写下来。练笔中,有学生写道:那天天气异常寒冷……,妈妈看到我在电动车后坐上冻地缩成一团。她停下车来,将自己的手套、帽子摘下,硬要我戴上,嘴里还埋怨道:“你这孩子!让你出门时候戴上手套、帽子的……,你看,让你嘴再犟!”可我清楚,这不仅是妈妈的埋怨,这更是妈妈对我的爱啊。……学生们的习作个个真实、动情,都将自己内心最深处和父母之间的点滴表达在了练笔本上,老师看了也非常感动。在本学期家长会上,我将本篇习作分发给家长看,有好多家长看了自己孩子的习作后,当场潸然泪下。还有,《我的盲人生活》《扳手腕》《贴鼻子》《拔河比赛》……这些活动孩子都很熟悉,当孩子们真正走入了生活,感受了生活,才能唤起孩子心中最纯真的情感。事实证明,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只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参加一定的生活实践后,学生对生活有了确实的体会,写出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内容才会丰富生动,写作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三、激励评价,自改完善,享受习作之乐。
成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支柱。我们要善于发现或乐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使学生深信自己能写好作文。我在作文批改过程中,采用激励、自改两种方法。在作文批改中采用“放大法”,努力寻找“童真妙语”。一旦发现好词好句,就写上激励的赞语,或划上表示写得好的曲线或圆圈。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激励的对象,每一篇作文都可以找到或多或少的值得激励的东西,每写一篇文章,孩子们都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逐渐地对作文萌发更大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一般来说,即使有深厚功底的作家,也非常注重文章的反复推敲,多次修改。因为文章修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途径和保证。曹雪芹的《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中,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怎样帮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关键在于教师应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学生心理,当学生进行了作文“自改”后,要多从正面给予积极肯定和鼓励,让其能享受到一种进步感,增强自信心,由此逐渐养成一种作文“自改”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找准读写的结合点,以生为本,注重方法指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学生的习作兴趣浓厚,习作水平也会日渐提高,爱上习作也就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