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凝聚力是指学校内部特有的、能够把学校群本成员吸引在一起的力量,它是社会心理现象在学校群体成员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校对每个教职工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教职工对学校的“向心力”;二是指学校群体成员之间的“和谐力”。学校凝聚力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校长,要管理好学校,不断增强学校凝聚力,运用法人代表这种权力影响固然重要,但非权力影响力则更为重要。
一、校长的人格力量是形成学校凝聚力的关键
一个学校如何能够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场,对教职工产生吸引力呢?其关键就是校长的人格魅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导是一种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对被领导的个人或组织施加心理影响,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能力指引方向,使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共同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行为过程;实施并进行这种心理影响活动的人就是领导者。一个管理者,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公正无私,能正确处理下属之间的关系,不能偏袒一方,廉洁奉公,在利益面前,能够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在社会上树立一个干事业的形象;树立一个清正廉洁的形象;树立一个诚实可信的形象。这样就能博得群众的信任、尊重乃至追随,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力量。在学校这个知识分子集中的教育殿堂,一个校长的非权力影响更为重要。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校长的权威不是来自职位和权力,而是来自校长“敬业、身正、广学、博爱”的人格魅力。
1.敬业。—名好校长,必须“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珍惜学校的名声,不为金钱和权力所迷惑。因为好学校好名声不是靠金钱和炒作而来的,而是靠全体教职工奋发工作而取得的。作为一名好校长,应该珍惜这一切,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自已的学校和事业。校长只有具备这种敬业精神,才不会受名利的诱惑和影响,进而摆脱追名逐利的浮缲心态,才能踏踏实实地为师生和家长厭务,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才能产生更大吸引力。
2.身正。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校长是全校师生的焦点人物,他应该是师生心目中最受敬重的人。校长本身就应该珍惜自己这种特殊的地位,“顾全大局,公正廉洁.严于律己”。“公生明,廉生威”,要成为师生中的楷模.必须“身正为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校长更应该在品格上为师生树立表率。校长以身作则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大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小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凡是要求员工贯彻执行的,校长更要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敬佩和爱戴,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成为全校的核心。
3.广学。作为一名校长,除了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外,更应成为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崇尚科学的典范,应具有听课、评课及指导教学、教研、课外活动等工作的能力,具有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改迸教学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校长应当是文化人——不乏文人风范,有良好的品行修养;是智者——具有理性的头脑和深刻的思维力;是勤务员——懂管理,善交往;是指挥官——会部署,会组织,会评价;是艺术家——会包装,会造型,会塑造美。要想达到这一标准,当然需要广泛的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充实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促进派、开拓者和探索者。4.博爱。校长要有博大的胸怀,宽厚待人,热爱学生,尊重、团结、依靠教职工。对教师要“汇萃英华,识才爱才,扬人所长”。因为校长本人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比教师强,他需要把方方面面的人才汇聚起来,让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其次,校长对待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校长对学生的爱,表现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察知学生的愿望要求,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思想问题,真正做到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团结、和谐、文明的环境是形成凝聚力的基础
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感情融洽、互相尊重信任,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全面提高综合办学水平,将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和情感力量。学校要注意构建育人的校园环境,既抓“硬”环境,又抓“软”环境。“硬”环境方面,要重点抓好“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和校园文化,做到“墙壁会说话,草木均育人”;“软”环境方面,要突出抓好“三风”建设,即“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图书室、活动室、宣传栏等文化阵地作用;利用重大节日举办师生歌舞比赛、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等活动;积极开展“教学评优课”、“五项基本功”、教研沙龙等岗位练兵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塑造了良好的学校形象,使教职工在环境上顺心,在生活上安心,业余时间开心,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团结、文明、和谐的环境让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才能充满生机。
三、民主气氛是形成凝聚力的纽带
管理好学校必须靠民主。学校领导者要增强民主意识,努力为教职工营造民主气氛。
1.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突出一个“实”字,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中的主渠道作用。要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注重实效。一是组建教代会专门工作小组,成立教育教学、师德建设、生活福利和经费审查等专门工作小组。各小组积极开展工作,为推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注重实效,尊重代表的民主权力,处理好教代会的每一条提案。要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团结大多数教职工,最大限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以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2.实行校务公开,强化学校民主管理。即明确一个专班,明确公开内容,明确公开形式。在校务公开内容中主要有四项:一是学校重大决策事项,二是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他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三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四是学校领导班子党风廉政情况。校务公开进一步增强了学校领导的民主意识和行使职权的透明度,保证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办事程序的规范性;调动了教职工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密切了干群关系,给群众一个“明白”,又带给了领导一个“清白”。
3.优化舆论环境,突出一个“评”字,实行全员参与。(1)民主评议抓扎实了,群众的思想、情绪、愿望和要求也就弄清楚了,各种好的建议和意见就能收集起来,事情也就好办了。(2)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干部要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为群众服务,做真正的公仆。(3)开展民主评议要注意正确引导,要努力让参评人员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跳出个人感情圈子;要教会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工作,看待干部;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感情与全盘工作、个人恩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