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重视语感分析,落实这三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每一节语文课留出时间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篇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应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要把记忆背诵佳作名篇、典范文章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名篇佳作、典范文章是作者思维敏捷、条理明晰的直接反映,学生通过学习,特别是记忆背诵这些文章或诗篇,可以从中学习并进而掌握更多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提高语感能力。
二、加强语感实践,体验语言韵味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课前说话。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由学生自定,可以谈谈趣事,可以说一则笑话,也可以读一篇佳作,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不要小看这“课前三分钟说话”,它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通过说话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多方面的准确的直觉感知,因为我们要求学生说话说得清晰、准确、得体,注意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个人的请求与意见,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感能力。
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教师范读前,应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样学生会听得更认真。当然也可以放课文录音。但我觉得教师范读的效果更好,学生听得更认真,他们还会对你的朗读加以评点。评点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写作训练。“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三、加强语感分析,感受人文精神。
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每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精彩语句做点评极有必要。或由学生自己选择精彩语句、语段作评点,或由老师圈定重点语句让学生思考分析,或由学生质疑提问全班一起探讨。不论哪种方法,教师都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这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如何重视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语文教师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言,挖掘文章蕴涵的有教育意义的人文内涵,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后,可让学生畅谈自己学了本文后的收获。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总之,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但绝非就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能包容一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这还有待于我们今后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升华,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