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整体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学生身上,是多元化的完善协调。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身自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一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感兴趣,发展到毕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就;二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创造;三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所谓“差生”的个性培养,不仅可以使他们增长才干,还可以增加勇气,增强做人或做事的信心。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时,不能只满足于共性的教育,而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做到:
一、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素质教育的真谛,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规格的“标准件”,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新,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一刀切”教学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以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进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其特点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一放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考核,做到因材施教,分层达标,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比,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就内容来说,它不完全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有较大的伸缩性,因而也更加广泛,天地广阔;就形式和方法来说,它有很大的灵活性。结合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特长展示活动,为特长生开辟展示才能的机会。在展示特长的活动中,要求学生介绍自身的特长,或描述他人的特长。在种活动中,教师要提倡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及学生个性言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样的活动,不仅仅使有特长的学生心理得到了满足,而且使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得到激发,实践意识、况争意识也得到培养。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而一味地说笑话,耍滑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三、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必然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
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会重蹈旧辙,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因此,语文课的思维训练必然是语言性质的思维训练,是同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的思维训练。在语言训练中,每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新的词语,一种新的句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他就寻求到了一个能够反映相应事物的词的标志,增加了一种能够反映自己思维内容的表达形式,他的思维也就向前发展了一步。正因为如此,我们进行思维训练必须紧密地结合着语言的训练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又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才会真正形成语言意义上的思维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抓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能将这两种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能够注意从知识经验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创造好条件,也就真正体现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