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课内比教学”在全省开展快两年了,教师在此活动中收获不少,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教学中,教师们不断总结反思,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从活动中积累与沉淀不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
“课内比教学”积累自我学习团队协作
“课内比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在本次活动中,感受最深的不是在活动中为本节课付出了多少辛劳与努力。而是在从教数年中有多少积累与沉淀。
一、课内比教学,比的是教学思想
在本次活动中,本人选择的课题是六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中第七课《谁选择了它们》,当初选择这节课的时候并未多想,只是单纯的觉得在第四单元中,这节课是比较好上的一节课,但真正坐下来,反复研究的时候,才在问自己,我想在这次比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怎样一节课?
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本人太多时间,而是很快将它放下,不管这节课,打算怎么上,上什么内容,所面对的对象,都是我的学生,而并不是后面听课的教师或打分的评委,一节课,不管上的有多么的精彩纷呈,波澜起伏,如果学生没有从中收获知识,那么这节课必然不是一节好课。
既然是面对学生,那么给予学生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还是华而不实的表演课,对此不言而喻,不管是什么课,作为教师所要呈现的都是对学士知识的传授,而传授方式的好坏,是否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科学课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这个严谨表现在教师教学的指导上,表现在学生对定义的描述与认识上,表现在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规范上更是表现在学生的科学思维上,要在严谨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所要求的一丝不苟与认真求实。但科学也是开放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丰富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认为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自己探究到的道理才是学生真正的收获,所以上完一节课不是我的追求,而是将这一节课中的知识点提炼出来用最接近生活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自己发现,在教学进度上,宁愿慢一点,也要把一个知识点挖深挖透,并做到旁征博引,由点及面,让学生竟可能的获得更多。
而本次授课,就是这种教学思路的集中体现,高效的课堂,只有授课者的指导思想是高效的,教学思想是高效的,学生才能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收获更多的知识与能力。
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环境选择动物,动物适应环境”这一教学主题,教材中安排的的教学环节是“灰狐”、“红狐”、“北极狐”三种狐狸在三种不同环境中的通过不同体态大小来调节自身散热及保温作用,以适应环境。那么是直接由狐狸入手,进行课堂教学,还是转换思路选择离学生更接近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呢?我选择的是后者。
教材对比的是狐狸在热带与寒带的体型,我对比的是学生自己在夏季与冬季的体型与穿衣状态,天热穿衣少,体型小,皮肤暴露多,散热量大,保温性差。天冷穿衣多,体型变大,皮肤暴露减少,散热量小,保温性好。此时再代入三种狐狸,学生对狐狸的体型及其作用就非常容易理解。
二、课内比教学,比的是教学常规
我相信,一节好课不是排出来的,而是以往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师的临堂表现,教师在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等等因素上,不是单纯的一节课的精雕细琢可以得到完美提高的。这些东西都要经过以往一点一滴的细细积累,反复思考,才能化作课堂上的长袖善舞,举重若轻。
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是随机的,是无法完全预测的,学生的反应也是教师无法完全预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牢记自己的教学目标,所有活动牢牢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及对自己教学意图的把握,来灵活的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或借助学生观点来解决教学难点,或通过学生发言来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是否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导来让学生充分体会,或者通过学生的现场反应来发现自己的教学预测是否有所偏差,需要如何调整等等,而这些都不是一节课可以反应出来的,需要教师通过时时刻刻的积累,积少成多,锻炼自己敏锐的思维,以便于解决课堂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习惯性的多问学生“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最初的想法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问的多了学生的思考就会慢慢的全面起来,考虑问题的态度就会严谨起来,而我很少反驳他们的贵点,这就使得他们的思考方向不会受到我的阻扰与限制是开放的,而这些习惯反应到本次教学比赛中,就能体现为对学生素质的养成。
所以,课内比教学,看的虽然只是一节课,但这一节课是以往无数节课的总结,是常规教学中不断摸索与提高的最佳展评。
三、课内比教学,比的是自我学习
一节课,可以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上的独特风采,而这种风采或者魅力来源与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中。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作为小学教师所要教授的虽然只是一批十一二岁的孩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批孩子的阅历与思想是不一样的,如何教好这样一些阅历越来越丰富的孩子,如何跟上孩子们得发展,如何提高自己的阅历,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学习成为了最为主要的方式,只有不断的自我学习,充实自己才能不被越来越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也才能被越来越富有主见的孩子所反感,才能真正的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教师自身为未来的每一节课加注个人风采,提高个人魅力。
所以,在平时我经常阅读《科学课》、《破解新课改课堂教学N个密码》、《心理学与生活》以及《上海教育科研》的书籍与杂志,做到尽可能的充实我自己,提高我自己。
四、课内比教学,比的是团队协作
一节优秀的课,从设计开始,到最终的成型,虽然包含着设计者的满腔心血,但也有着所有参与者的默默付出。一个优秀的教师背后,一定有着一个和谐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思维模式也是固定的,往往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这时,团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一个人的思考盲点不是团队的思考盲点,一个人的思维是局限的,一个团队的思维是开放的。一节好课,特别是一节充满亮点的好课,必然是经过授课者反复设计及团队成员反复推敲及打磨的,所以,课内比教学,比的不光是授课者的风采,同样也在比团队的风采。
在本次授课过程中,在教学过度,提问方式方法,以及情景设计中,本组组员给予我大量宝贵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