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摘要:在地理教学中,适时利用实验法教学,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和图片”内容,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改变地理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实验法 改变 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是改变地理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我听了,我忘掉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 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动手、动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适时利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是一种改变地理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实验法?
什么是实验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地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利用地理教具、学具等实验器材,通过特定的程序或手段,能简捷、生动地展示人们发现地理规律,认识地理原理的过程。具有将知识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
通过做实验,沟通了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实验,把学生学生观察、思维、技能、记忆的认知过程一气呵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实验法教学的几个步骤和要求。
地理实验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单纯进行实验的设备却很少,大部分要自行设计。而许多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很难形象地讲授,因此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简单的可操作性的实验进行教学。
1、确定实验目的要求。做实验首先要有目的,要把解决的问题列举出来,以便加以论证。
2、做实验要有特定的器具和材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器具或易取、易做的材料,教具应适当大一点,而且直观性极强,利于学生看清。
3、预设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科学性,实验形成简单明了,实验步骤一定要清晰,不能过于繁琐,最好能把静态的内容,转化成为动态的实物运动。有时还要设计一些曲径通幽的步骤,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来完成实验操作。
4、对得出的结论要进行表达交流。实验过后,要组织学生谈心得,谈体会,总结知识点,有时还要形成书面材料等。
四、实验法教学的应用。
1、把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变成可操作的实验。
在地理教材中,一般安排“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三大板块,但“阅读”、“活动”板块的份量虽然很大,却是用小字部分出现。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往往对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和图片进行简单的说明,而把正文中的结论部分反复进行强调。其实,我认为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离。我在实际授课中,一般把活动内容中的记忆重难点变成可操作的实验来做。
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自传时,为了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课前我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地球仪。实验前,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让部分同学随意玩耍,不少同学把地球自转方向转反。提出实验目的后,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很快掌握了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南极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在北极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再如:在讲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时,书上就几幅素描画,较枯燥抽象。为使学生逐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判读方法,我用泡沫板参照教材图2.14的等高线地形图,自制一个地形模型,沿不同高度画好等高线,并沿着等高线切开。在试验中,不少同学亲自动手,把泡沫板一层层拿下来,分别放到黑板上,沿周边描绘,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这样,在动手的过程中,通过实物演练,轻而易举的就突破了重点,同学们很快就识别出山峰、陡崖、山脊等地形,使课本上的几幅死图变得既形象又可操作。
2、把教材中抽象性的教学图片,变成可操作的实验。
在讲授“地球的公转”时,为了解决“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教材讲到了两点:一是“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二是通过“地球公转示意图”显现以下问题:首先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其次是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昼夜长短状况。由于插图都是静态的,如果教师依靠插图讲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很难建立动态观点,未必很快掌握这部分知识,而用地球实验演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试验:
我利用讲桌作为地球公转轨道面,在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以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在实验中,可以演示出太阳直射点不断南北移动,造成季节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与极昼极夜现象,把地球公转的规律及意义浓缩于一个简单实验中,以动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了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的太阳光热得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通过同学们演示、观察、思考、提问、争辩、归纳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做了“假如地球的倾斜方向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相垂直,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的实验。
这样,虽然不能置身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来观测,却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仿佛一年四季都压缩到短短几分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
总之,无论什么法,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参与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使之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