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案例1 小军是一名初二学生,初一时,总是因为上课说话、小动作频繁、不交作业等不良习惯与老师起冲突。老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原来小军在小学时就因为这些事情让老师和家长操心。提醒的次数多了,小军反而变本加厉,更加逆反。家长也不知所措。
案例2 小红是初一学生。刚一入学,通过几次考试,老师发现小红的数学与其他孩子有明显差距:计算失误太多,上课不注意听讲。家长和老师对此非常关注,严格要求,有一段时间比较稳定。但到了初一下学期,上课经常说话,不注意听讲,成绩也开始下降。家长和老师对她多加劝阻,她要么就当没听见,要么就是强烈反对。
除了以上案例,我们平时也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平时听话的孩子不听话了,平时懂事的孩子不懂事了,家长提出的建议孩子很反感,根本不愿意去做,哪怕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
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一般会说,孩子“逆反”了。
遇到“逆反”的孩子,是比较难处理的。有的家长说,平时对孩子挺关心的,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孩子稍微遇到点挫折,便停滞不前,说什么都没用,大不了不理你了。有的家长说,最怕孩子“逆反”,即使答应你学习,也是出工不出力。
为什么孩子会逆反呢?
有人认为,逆反与孩子进入青春期,控制不住情绪有关。不排除这个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否则每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应该逆反了,而且程度相同。
孩子是何时逆反的呢?是在与其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和家长的交流中,家长给孩子提个建议,特别希望孩子能够采纳,这时特别需要孩子对这个建议的认同。而认同,包括意识上和潜意识上的认同。所以一旦出现逆反,必然是“认同”上出现了问题。
意识上的认同,表明孩子对建议带来的影响与家长的想法完全相同。孩子站在一个岔路口,有很多个选择,但哪个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如家长理解的透彻。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孩子现在最缺少的是思维和经验,所以给出一些参考经验让孩子去思考,是重要的。即使没有成功,也会获得一个教训。如果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去了解孩子是如何想的,孩子有可能会不认同家长的想法,而出现逆反。
从家庭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学到的东西有三个: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世界。三点缺一不可,否则会孩子的成长会出现失衡。而将自己的想法时时强加给孩子,本身就给孩子作了一个不好的示范,因为它未教导孩子如何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如何去了解别人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如何思考,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它向孩子表明了沟通的重要性,也减弱了逆反发生的条件。
事实上,做到意识上的认同还是比较容易的。潜意识上的认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潜意识上的认同是指孩子能够执行某个建议,也就是“知道是对的,就去做”,而现实往往是“知道是对的, 很难去做”。比如学习,每个孩子都知道认真学习是对的,可真轮到自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到时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接口,家长也比较头疼,说了很多次,没有什么改变,明知是对的,就是不去作。
可是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自觉性,不用家长叮嘱提醒,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周围同学很佩服,家长也很羡慕。
为什么孩子和孩子就是不一样呢?这让我想起来了一件事。
每一次初中新生入学,班主任都是比较忙的,首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我亲眼看到一个班主任在操场上对自己的学生讲话,不言其烦的讲开学第一天的上课要求,如何听讲,如何写作业,如何如何举手等等,事无巨细,娓娓道来。学生因为是开学第一天,很受班主任的影响,都在认真的听。上课时,效果很好,一直到初一期末,虽然中间也有纪律不好的时候,但总体上很稳定。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而且这位班主任很注意把握教育的时机,抢在上课之前提出要求,形成好的习惯就比较容易了。如果坏习惯已经形成,再想改变,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要孩子的潜意识认同,与孩子好习惯的形成有关。这要求家长有很强的习惯意识,把握好时机。而且还要明白,有哪些好习惯需要培养。本文一开始的第二个例子,表明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到有时学生自己的作业干脆就是自己乱写的,根本没有思考过,所以要从细微的习惯入手,帮助孩子提高。
本文开始出现的两个例子,都与孩子的习惯有关。孩子没有在第一时间形成好的习惯,学习出现阻碍,家长若再提出较高的要求,冲突就再所难免。
所谓的“逆反”,一方面归于生理原因,另一方面反应了孩子教育的缺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如果一心想着“压制”,这反而背离了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