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素质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社会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在国内已经闹得沸沸扬扬。而从目前的教育制度、教育现状来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无论是观念的变革还是制度的变革,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名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关于如何实现这一转型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即“德”育。“德”的内涵非常广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每一个中国人也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学生们有必要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每天在发生着什么。但目前,英语的学习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也出现了部分扭曲,学生们学会的只是得分点和解题技巧。“虐猫”、校园投毒等一系列事件无不彰显当前“德”育的缺失。
其次,与“德”育同样重要的是“体”育,即身体健康的教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条件。不管是篮球、游泳还是爬山,培养一种体育爱好可以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强健身体的同时,还能够释放压力。但在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当前,体育课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在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们缺乏起码的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素质普遍不容乐观。以忽视甚至牺牲身体健康为前提获得的所谓高分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体”育和“德”育的基础上,素质教育还要求从当前的被动填鸭式的教育向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阶段,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方向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而现在,多数的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规划,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受父母和社会舆论导向影响较大,对最终录取的专业往往并不了解。每个孩子都有无数种可能,只有让他多接触不同的事物,才有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
当然,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学校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在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学校更是责无旁贷。另外,由于这一转变是一场从上到下的教育大变革,一定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搞“大跃进”,否则不仅对转型不利,还可能会适得其反。